北京荣宝四季艺术品拍卖会(第2期) --- 集珍·紫砂及文房保真专场
1501 曹小弟制桃丝竹琴方头9寸扇骨
上件拍品 下件拍品
图 录 号 1501
拍品名称 曹小弟制桃丝竹琴方头9寸扇骨
尺寸(CM) --
作者/年代 -- / 暂无
质地/形式
钤印/款识 /
估价 80,000-100,000
备注 出版:《怀袖雅物》P261,上海书画出版社。

备注:附作者本人签字。

作者简介:曹小弟,江苏苏州人,当代制扇大师,“苏扇”制作工艺之代表人物,擅长折扇扇骨设计与造型。其扇骨设计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理念有机结合,古朴大方,被海内外藏家相继珍藏。
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风格精细雅致。在扇面上作画、题诗及雕刻,或绘以鲜艳的牡丹,或绘以清逸的山水,配以相同题材的诗词,是苏州文人的一大爱好。

怀袖雅物—扇文化集趣
“扇”可谓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扇子由最初的遮阳扇风之物逐渐演变成品味与志趣的象征。一把小小的扇子,与许多历史文化传说结下了不懈之缘:文人墨客以扇子为载体,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赠送亲朋好友;佛教僧人在扇面上抄写经文,便于念经拜佛;青年男女在扇面上书写情诗以表相爱之情;舞台艺人手握扇子在戏台上婀娜起舞,加重人物特征。
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汉代之后,湖南竹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团扇出现较早,又称宫扇。团扇近圆形,象征圆润美满。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写过一首《团扇歌》,称团扇“团团似明月”,故也把团扇比喻成“合欢扇”。即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其中,折扇虽出现较晚,因可折叠,方便携带,流传最广。
折扇共分为扇骨、扇面、扇刻制作三个独立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一门包罗万象、越钻越深的大学问。在当今收藏市场上,扇骨已受到众多藏家的推崇,一把精品扇骨短短三年便可翻5倍身价。折扇的扇骨要比纨扇、羽扇及其它扇子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档数、形制、材质,还是装饰、雕工都极具变化。最少的从九档起,有十一档、十二档、十四档直至四十档不等。而长度也非常讲究,比如,十六档扇骨长均在约31至32厘米,一尺不到,称为九寸或九五寸扇骨,特别是舞台上使用的折扇,扇骨可长达40厘米左右,谓之一尺二扇。另外是扇骨的造型和款式,仅折扇的聚头处就有不下十数种,如方头、平头、魚尾头、雁首头、如意头等,均视各人喜好而选之。扇骨一般用竹、木制作,少见的也有象牙、兽骨、牛角等。竹、木的扇子多以把玩,即与人体皮肤接触,使竹、木变色,汗液和油脂会给扇子表面形成一层包浆。而象牙等材质的扇骨,则更多的只具备收藏观赏的价值,不可把玩。扇骨的主要装饰是衡量收藏价值的重要部位,主要有浅刻、留青、镶贴、镶嵌、髹漆、镂空雕,其金石字画无所不能,简直是千姿百态,各展绝技。
夏日炎炎,暑气逼人,叫人总想手握一把折扇,轻风慢摇,如是清凉,惬意不已。折扇虽小,但传递的历史信息和承载的文化内涵,无疑提升了潜在的经济价值,这正是收藏爱好者青睐折扇的原因之一。
拍卖会名称 北京荣宝四季艺术品拍卖会(第2期)
专场名称 集珍·紫砂及文房保真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