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功案例
易胜软件
拍卖信息
网上预展
网上直播
成交结果
人物专访
业内新闻
精品赏析
朵云轩202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 云志——历代名人法书墨迹
1260 致杨荫榆《孔融之死》
查看大图
上件拍品
下件拍品
图 录 号
1260
拍品名称
致杨荫榆《孔融之死》
尺寸(CM)
32*21cm;11.5*21cm
作者/年代
陈寅恪(1890~1969)
/
质地/形式
钤印/款识
/
款识: 一、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示演文化剧孔融之死,命予出大概,然时间匆匆,不能参察数据,只凭强记,奈何奈何,望见谅,各中观点有待考正。八月廿日,恪。孔文举,鲁国人,孔子廿孙也!其父名宙,太山都尉。孔融幼时乡中盛传已有异才,十岁随父诣京师时,太中大夫陈炜戏曰:小子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此后后汉书记载)坐中李应(膺)笑曰:高明必为伟器。融十三父丧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道,纷纷酬金供其学业,融不授,闭门读书。博浅多该,览以孝行。学问名重当时,并拜中军侯,不职三日后,升虎贲中郎将,转为议郎,时黄巾乱,而重为重者,北海之乱也。卓举融为北海相,故世称孔北海。时袁绍曹操势力颇盛,左丞祖者称有意谋劝融顺袁曹之流,然融贞有高洁,不欲与同,怒而杀祖与同谋者。建安元年袁谭将收北海郡,郡陷妻子虏。至献帝收融为将作大匠,每朝会访对融輙引正定议,公卿大夫不过罢名,当时袁绍拥兵百万,袁术为上将军,轻侮于融 并夺其符节,融上表陈袁之罪,帝允之。命曹操进攻鄴城,绍之家人妻女多被掠,曹操之子曹丕则掠袁煕之妻甄氏为妻,融上曹操并陈不满,曹氏父子皆不满。时战乱多年災荒遍地,曹操上表请禁酒之令,融多次上书争之,并有侮谩之词,时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贼心已显,数不更堪,更不为容忍,另融曾多次上表朝廷应尊古制,千里之内不得封建诸侯,曹疑其所言论流转广泛,欲起杀心,然融名在天下,恐杀不能,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冤状奏融,并下狱弃市,妻子皆被诛。其时女年七龄,男九龄。就行刑前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见父母豈非至愿,左右无不感伤者。此孔融之死书呈荫榆女史求教寅恪强记。 二、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出演文化剧《孔融之死》,命予书大概,然时间匆匆,不能参察资料,只凭彊记,奈何之,望见谅,各中观点有待考正。八月廿日。恪。 鉴藏印:烟云供养
估价
80000-120000
备注
说明:杨荫榆(1884-1938),江苏无锡人。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1907年获公费到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回国后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兼任生物解剖教师。1914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监。1918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24年2月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本次朵云春拍有幸征得一封陈寅恪致杨荫榆手札,这封看似普通的信件,却串联起两位民国人物的特殊交集,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首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以这封手札为切入点,还原一个被时代误读的知识女性形象。 一、杨荫榆:从封建闺阁到教育先驱的突围 1884年,杨荫榆出生于江苏无锡书香门第,小名申官。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的成长却因兄长杨荫杭(杨绛父亲)的革新思想而与众不同。1901年,18岁的杨荫榆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在封建包办婚姻中反抗。新婚之夜,她发现丈夫是低能儿,毅然撕破新郎脸皮返回娘家,即便面对婆婆的强势逼迫,仍以决绝态度断绝关系,成为当地第一个“休夫”的女性。这场婚姻仅维持一月,却让她背负“灭门妇”骂名,却也彻底点燃了她挣脱封建牢笼的决心。 此后,她先后就读苏州景海女学、上海务本女中,1907年以官费生身份东渡日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攻读理化博物科。在日期间,她不仅系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更目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变革,逐渐形成“教育救国”的理念。1913年归国后,她历任江苏第二女子师范教务主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获教育部公派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获教育学硕士学位。这段经历,让她成为中国最早接受系统现代教育理论的女性之一。 1924年2月,40岁的杨荫榆迎来人生巅峰——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首位女大学校长。此时的她,怀揣“好教育为国民之母”的理念,试图以西方教育模式塑造中国女性精英。上任伊始,她便着手整顿校风,强调“学生应一心治学,远离政治”,甚至在文章中宣称“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却不料这句充满理想主义的表述,被学生讥讽为“国民之母之母之婆”。 1924年秋天,一场看似普通的“整顿”引发轩然大波。因南方水患和江浙战乱,部分学生逾期返校,杨荫榆制定校规“逾期者开除”,却在执行中厚此薄彼——严惩平日不听话的国文系学生,对关系亲近者网开一面。这一做法点燃学生怒火,“驱杨风潮”爆发。1925年1月,学生自治会递交《驱杨宣言》;5月,她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骨干,激怒鲁迅等教员,后者联名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公开声援学生。鲁迅更在《寡妇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中痛批其“专制”“落后”,将她比作“落水狗”。8月,她被迫辞职,年底被正式免职,从此背负“反动”骂名长达数十年。 二、手札背后的学人与校长:陈寅恪的特殊助力 谁曾想到,1924年8月杨荫榆虽因治校理念渐陷“驱杨风潮”舆论漩涡,却仍致信远在德国的陈寅恪邀其为女师大文化剧《孔融之死》撰写学术梗概,此举既见她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动,亦显治校初期的开放姿态;这封全文约五百字的珍贵手札是陈寅恪应请而作,他凭惊人记忆力梳理孔融从幼年异才到遇害的经历,虽因仓促出现“李应”实为“李膺”、“广范”应为“广泛”等笔误,却仍展现深厚史学功底,研究者称“对得一样不难,错得一样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些细节反成信札真实性佐证。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史学巨擘,与杨荫榆的交集曾长期被学界忽视。据考证,两人最可能结识于1919-1921年的美国留学时期:杨荫榆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陈寅恪在哈佛大学研究东方学,同在纽约的学术圈,为他们的相识提供了可能。1924年8月20日,身在德国柏林的陈寅恪,在与赵元任等友人聚会时,接到杨荫榆的紧急请求——为女师大文化剧提供学术支持。尽管彼时杨荫榆已因治校争议陷入舆论漩涡,但陈寅恪仍以学者之谊,在无资料参考的情况下,仅凭记忆挥就这份梗概,足见对其事业的认可。 赵元任日记(1924年8月20日)记载“去访YinkohTschen”,印证陈寅恪当日在柏林的行踪,也为手札写作时间提供铁证。这份跨越重洋的合作,折射出民国学人“学术为公”的精神,也暗示杨荫榆治校初期并非全然保守——至少在推动文化剧这类新式教育实践上,展现出开放姿态。 三、争议与平反:被误读的治校理念 杨荫榆的悲剧,本质是新旧思想碰撞的产物。她推崇的“学术独立”理念,源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传统,却与五四运动后“教育救国”的激进思潮格格不入。学生要求参与政治运动,她却认为“荒废学业”,这种认知差异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达到顶峰——当学生组织“沪案后援会”时,她率领军警入校强制解散,彻底激化矛盾。 但历史需要多角度审视:她治校期间,女师大升学率显著提升,国文、英文等基础课程要求严格,部分学生后来成为学界精英;她引入西方科学管理模式,建立校评议会制度,试图将大学从官僚体系中剥离。这些举措,在今天看来颇具现代大学治理雏形,却因缺乏沟通艺术和时代敏感度,最终沦为“专制”标签。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鲁迅的批判。许广平曾客观评价:“她的德政,零碎听来,就是办事认真、朴实。论资格,总算够当校长的了。”胡适在日记中也提及:“女师大风潮,杨荫榆固失之专断,学生亦过于激进。”更值得注意的是,1924年女师大尚能平静上演《孔融之死》文化剧,说明校内并非全然“专制”氛围,某种程度上印证杨荫榆治校初期的包容性。 离开女师大后的杨荫榆回到苏州,继续投身女子教育,先后在东吴大学、苏州女师任教并于1935年创办“二乐女子学术社”,此时她历经人生起伏性格渐趋柔软,曾为保护“问题学生”辞职;1937年苏州沦陷后,她不顾安危将住所变为难民庇护所,怒斥日军并迫其退还劫掠财物,1938年1月1日遭日军诱骗杀害,震动江南,老诗人杜兰亭作《哀榆曲》痛悼,1986年苏州地方政府为其重修墓碑,首次以“抗日烈士”称之,还其历史公道。 四、再审视:手札背后的历史镜像 这封陈寅恪手札,如同多棱镜,折射出杨荫榆复杂的人生光谱:她是封建婚姻的反抗者,是教育救国的践行者,是治校理念的争议者,更是民族危亡的殉国者。正如当代学者陆建德所言:“她的一生,是中国近代知识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间艰难求索的缩影。” 当我们褪去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会发现她的治校理念虽有局限,却饱含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她的抗日壮举,更超越了个人荣辱,展现出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陈寅恪的信札,不仅是一段学术合作的见证,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重新理解民国人物的大门——那些被简化的历史标签下,往往是一个个充满矛盾却真实可感的灵魂。 杨荫榆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从18岁抗婚到54岁殉国,她用一生诠释了“挣脱”与“坚守”的双重命题:挣脱封建枷锁,坚守教育理想;挣脱舆论漩涡,坚守民族气节。这封封跨越重洋的手札,也被收录于《陈寅恪四书》之《世外文章:陈寅恪集外文钩沉》中而更为人所知。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超越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在时代的褶皱中寻找真相,在人性的复杂中看见光芒。或许,这才是重读历史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张求会《一封罕见的陈寅恪致杨荫榆手札》。 巴中青年《终身未嫁的她们,是岁月带不走的女神》 刘宅宅《钱钟书与鲁迅:两大家族几代人的恩怨与误解》 张杰、杨燕丽《追忆陈寅恪》。
拍卖会名称
朵云轩202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云志——历代名人法书墨迹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港澳台及海外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1995-2012 n21ce.com Powered by
北京世纪易格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2011126 62011128
京ICP备120180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