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季拍卖会 --- 南风—中国书画专场
748 九子山图
上件拍品 下件拍品
图 录 号 748
拍品名称 九子山图
尺寸(CM) 88*37cm
作者/年代 黄宾虹 /
质地/形式 设色纸本
钤印/款识 / 题?识?九子山高耸,春云叆叇中。江上行舟,朗若图画。壬辰(1952),八十九岁,宾虹。
钤?印?黄宾虹
估价 RMB:7800000-14800000
备注 雄阔磊落、大气磅礴
——黄宾虹晚年精制《九子山图》
此幅《九子山图》完成于1952年,是黄宾虹八十九岁之时创作,乃其晚年成熟时期非常难得的一件代表作品。此图为黄宾虹忆写九华山的纪游之作,九华山又名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天柱山,南接黄山,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宾虹先生居安徽,往来故多游历,对于九华山的感情也是极深的。他曾数次写九华山图,此即其中之一,此画写舟行所见,视角宏阔,笔墨浑融,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可以说是黄宾虹晚年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
读黄宾虹山水画,他不是在描写山水,而是在表现山水。这是一个伟大的山水画家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山水画家的地方。因为以逼肖自然为最高目的‘描写’和写出不同地区的山水自然构成特色、气势和韵致的‘表现’,那高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黄宾虹先生认为”某地区的自然景色在某种气候之下对笔墨有不同的要求,它可以画得无比细致,同样它可以画得表面看来粗犷得像一股洪水在面前向你涌来,甚至像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声音和气势。”差不多在整个三十年代,黄宾虹都是在遵循着表现“骨子里精神美”即“内美”的准绳,进行他那中国画理论的整合和与之相应的笔墨淬炼。这个过程漫长而没有终点,考验着艺术家的真诚与毅力。到30年代和40年代之交,水到渠成,黄宾虹迎来了蜕化期。这就是古人说的“无法之法为至法”的境界。之后,大约从1944年起,到他1955年去世,他又经历了“阴面山之变”和“简笔划之变”,用黄宾虹的话来说,这是“自立面目”的时期。“阴面山”时段,黄宾虹追求实中见虚,画面表现为“岩岫幽冥,一炬之光,如眼有点,通体皆明”、“于极塞实处能见虚灵”的意境。
让我们驻足在此幅《九子山图》作品前,仔细安静的走进这幅作品,近距离可以看到,宾老特意使用黄色的暗纹宣纸,且在此幅作品中少有的使用了大量的矿物质腾黄色在此幅作品中,与各种层次的墨色多次渲染和融汇,笔墨秀润而结构精严,诸种意象安排妥贴,重峦幽谷、密林陡壑、岫云山径,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气脉贯通,清妍秀润而意趣生动,繁密处不能容针、疏空处几可跑马,对于画面结构的调控和尺度的拿捏可谓妙到颠毫。从技法上来看,画家以水墨、腾黄色技法并辅留白之法,虽然是留白但却非留白,因为宾老特意选用的黄底的宣纸,使得留白处也呈现出和画面统一的黄色的意境,宾老在此作中描摹云岚、青山、古树、幽居,积墨、破墨、渍墨、铺水,无所不用其极,在纸上任意纵横氤氲,呈现出时而特别湿润而浓重、时而干处发白的审美效果,而笔墨攒簇、层层深厚,入眼皆是水墨淋漓,云烟幻灭,好一派活生生的自然胜景。此作绘写九子山的盛景,不求气韵而气韵自生,不求法备而万法具备,堪称宾虹公晚年师法造化的绝佳实践。此幅画家自署“八十九岁”,且用此纸此颜色的创作甚为少见,实为宾老八十九岁的代表作品,非常值得收藏,爱此丹青者,万勿错过。
黄宾虹(1865 -1955),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划一代宗师。
其艺术征程最为漫长,他在六十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 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踏遍半天下。七十四岁后定居北平,潜心钻研“水墨丹青合体”实验。至八十 岁,始见内蕴外发,自立面目,终成山水大成气象。他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得力于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着的特色。
宾翁自叙习画历程:“必须如蚕之为蛹,三眠三起,吐丝成茧,缚束其身,最后必须钻穿脱去,栩栩而飞,要不经过这样的艺术生活,由渐变到突变,反复蜕化,就不可能体会这样的艺术真谛。”傅雷说他:“览宇宙之宝藏,穷天地之常理,窥自然之和谐,悟万物之生机。 饱览饫看,冥思遐想,穷年累月,胸中自具神奇,造化自为我有……”可谓“历久有神”,正如黄宾虹自言: “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
黄宾虹学养深厚,对金石、书艺、印学、诗文和纂编出版,无不深有造诣,于画论画史一道,更是卓有成就,为一代学之大者。他第一个明确指出“中国画艺术之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曾说“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总结出平、 留、圆、重、变“五笔”及浓、淡、破、泼、渍、焦、 宿“七墨”法,形成了黑、密、厚、重的画风。 晚年,宾翁的艺术已炉火纯青,但作画却甚为严谨,这从一九四七年他致黄树滋函可见一斑:“张大千来此售画,每张定价法币二十万,齐白石每尺四万元,皆甚忙碌。敝人只择人而与,非经至介绍不动笔,各纸铺索者皆谢绝之,意留传精作,不与人争名利耳。”如此精益求精,难怪宾翁晚年佳作迭出,在美术史上占据重要意义,同时也彰显此作的难能可贵。
1952年,年已89岁的黄宾虹受目疾影响日渐严重,而这却并非创作的阻碍,反而开创了艺术创作的新天地。毫端纸面的摸索,省去了外美刻画的羁绊,更能直达“内美”的核心。黄宾虹的绘画,是基于博通上下的画理研究,雅集古今的画史见闻,是深厚积淀的自然流露。对晤黄宾虹之画作,方得窥见浑厚华滋民族文化之一斑。
在黄宾虹的《画学篇释义》中有过这样的阐释:“春秋而后,封建破坏。君相失学,道在师儒。六艺之文,礼乐射御是为君学,书数二者是为民学,画学为书数之余事。人民共习,宜必修科。唐画十三科,虽祖唐虞,崇尚丹青,专重外美,已失古法。汉魏六朝,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画与书法合,是重内美。唐画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界画虽亦言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然偏重仪器。失自然生动。此明董其昌所谓唐画刻划不足学也。”
在黄宾虹看来,绘画之美有内外之分,魏晋时的顾、陆、张、展务于内美,而至唐代阎立本、李思训更加注重外在的刻画,也因此阎立本在观看张僧繇之画壁时,经三日之功,方得领悟其中之妙谛。在黄宾虹的《画法简言太极图》中,亦有阎立本故实之记注。“阎立本在唐朝以画拜相,且不能识魏张僧繇,必待三日而后,徘徊其下,不忍舍去,因悟其法气妙也。” 在黄宾虹看来“以画拜相”的阎立本,已经成了唐代“君学”的代言人,故而在其面对着重内美的张僧繇画壁之时,无法第一时间领略其妙。“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所以,君学的美术,只讲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意味。”
黄宾虹青年时代同谭嗣同贵池相会,畅论维新,曾在家乡设立较场,谋求革新。后为清廷缉捕,出走沪上,由此心归艺事。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新的时代结束了“君”的存在。民学之内美溢于黄宾虹笔端。1952年,年已89岁的黄宾虹受目疾影响日渐严重,而这却并非创作的阻碍,反而开创了艺术创作的新天地。毫端纸面的摸索,省去了外美刻画的羁绊,更能直达“内美”的核心。
拍卖会名称 2024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南风—中国书画专场
合作伙伴
中国嘉德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保利
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翰海
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匡时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西泠拍卖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广州华艺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中国文物信息网 中国文博网
中国国家文物局 中资源_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1995-2012 n21ce.com Powered by 北京世纪易格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2011126 62011128
京ICP备120180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