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功案例
易胜软件
拍卖信息
网上预展
网上直播
成交结果
人物专访
业内新闻
精品赏析
北京荣宝202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 一念莲花开·佛教典籍与古籍善本
856 6-7世纪 龟兹克孜尔风格释迦说法图
查看大图
上件拍品
下件拍品
图 录 号
856
拍品名称
6-7世纪 龟兹克孜尔风格释迦说法图
尺寸(CM)
26*18cm
作者/年代
/
质地/形式
钤印/款识
/
估价
RMB:1600000-3000000
备注
1件
龟兹国介绍
龟兹国(拼音qiū‘cí,梵语Kucina)又称丘慈、邱兹、丘兹,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汉朝时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唐代安西四镇之一。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
龟兹西汉时隶属于匈奴。公元前77年(汉昭帝元凤四年),龟兹服从于汉。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汉廷在龟兹东乌垒城设西域都护。王莽时重又隶属于匈奴。 5世纪前期,龟兹一度被柔然控制。448年,北魏攻占龟兹 。5世纪末,曾隶属于西方强国嚈哒。此后,龟兹曾先后遣使于西魏、北周和南朝的梁。隋代时,龟兹臣属于北方西突厥汗国。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曾遣使入朝。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军攻灭高昌,设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并设安西都护府,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军攻灭龟兹,将龟兹纳入统治。658年,唐朝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在790年(德宗贞元六年)以后,吐蕃占据龟兹。840年,龟兹进入西州回鹘势力范围,人种也逐渐回鹘化。
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惟一的交汇之处。同时还是地处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冲。龟兹古国扼守丝绸之路北道中段之咽喉,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连接东西方之贸易,传载东西方之文明,在世界经济、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龟兹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龟兹人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此外尚有冶铁业,名闻遐迩,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多仰给于龟兹。现今这里保存着包含古代印度犍陀罗、龟兹、吐番、中原汉地文明的大量文化遗存。研究、发掘龟兹文化艺术的内涵,将对中亚、西亚、及至东亚古代文化渊源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龟兹佛教艺术的发展
龟兹石窟是世界佛教艺苑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保存着古代佛教艺术在我国形成、发展和流传演变的清晰脉络,而且对于中国佛教史、美术史、美学理论和古龟兹的社会、历史、经济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特殊的价值。
龟兹的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包括6个主要石窟群: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托乎拉克埃石窟。保存洞窟总计达600余个,壁画近10,000m2。其中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中建造最早的,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有编号的洞窟达236个。
龟兹石窟融合印度、希腊、罗马、波斯和中原文化为一体,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龟兹石窟群比较集中,洞窟形制类型完备,壁画题材内容丰富。随着佛教东渐而出现的东西文化交融现象也有脉络可寻。龟兹石窟影响着西域和中原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此,龟兹石窟不仅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中亚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联系中亚和东方佛教文化艺术的桥梁和纽带。在传承佛教文化、模仿印度支提窟的同时,根据本地岩石酥松易于坍塌的特性,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龟兹式”中心柱窟,是佛教理念和自然条件巧妙结合的产物,这是佛教艺术史上的一大贡献。
龟兹佛教绘画的艺术特点
新疆龟兹石窟壁画在龟兹佛教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千年历史沧桑、宗教易宗过程中遭到严重毁坏。从残存部分的壁画中,不仅可以看到早期受印度犍陀罗和秣兔罗艺术的影响,而且从中也可见其壁画艺术的自身发展进程,逐步揉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体现出浓郁的龟兹风格。
克孜尔189窟说法图,主尊人物,背景等皆一一用线勾绘,再施以晕染。勾画躯体的线遒劲有力而富于弹性;佛菩萨僧侣被衣物遮盖的躯体部分密布圆润流畅的 U 形双勾曲线,形成明显的湿衣贴体效果,施色平涂却足以呈现身躯的曼妙起伏;供养人的衣物大量使用干脆利落的直线、尖角,凸显出衣饰的厚重和人物的挺拔劲健。
本拍品与克孜尔189窟主尊对比,可见画面线条满布,密不透风,人物刻画优雅从容。佛祖半圆形馒头顶发髻,有四层头光,长耳,眉毛与眼眸间拉距较大,眉毛与鼻子刻画连成一线,后半部分呈上挑升态,佛祖均描绘出双眼皮,嘴巴微启,头向左倾,搭右肩袈裟,身后身光中同样呈火焰纹的描画,可见在以龟兹绘画为代表的西域绘画中,线条已经成为描绘、叙事、造型、布局的最主要手段。在这些佛画中,线条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繁密、类型化、细劲切入、挺硬。
本拍品与克孜尔壁画释说法图身形与手印对比中可见,佛祖右手均呈V字形,四指呈扇形放射状打开,头向左倾斜,微微侧面。
本拍品与克孜尔石窟新1窟 出土释迦泥塑对比中可见,佛祖细眉长目,注重刻画佛祖双眼皮的呈现,且眼珠多描绘在上眼皮上中部,以表现佛祖的以脱凡尘之态,唇部刻画十分细致,嘴唇微启,双下厚装,嘴角上扬,且朱红色的表现十分写实,如有亲面佛祖之感。
在龟兹佛画的色线配合中,线描对造型及整体画面发挥着基本、核心的作用,晕染只是起到增强画面凹凸效果的功能。在典型的西域佛画中,佛教形象的所有细节皆用线条勾绘,除了佛教形象的外轮廓线,佛衣回旋转折的细节,裸露躯体胸腹块面的分割、肢体关节的转折,甚至脸部鼻梁阴影部分,也往往先以线条勾绘,再沿线晕染,而且色不碍线,线条是整体画面的骨架、支撑,没有色彩,形象依旧鲜明生动,晕染只是强化了画中人物裸露肌体的凹凸起伏,增强了画面整体的浮雕效果,对最终的画面效果起着强化、增色的作用。
西域式线描的强大功能,除了表现在别具一格的人物塑造上,还体现在对整体画面结构的影响上,即通过对画面的组织,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图中可见本拍品中供养罗汉中线描讲人物胸肌做出详细的呈现,使之变得立体。与克孜尔189窟对比可见同样的搭右肩,袒胸的衣着穿搭。另外重要的是供养罗汉嘴部三角形的胡须表现是龟兹佛画的重要地域特征。
本拍品与克孜尔186伎乐图人物手形对比中可见,龟兹绘画中的手形刻画十分独特,造型特别具有张力,手指呈张开又内勾态,但注重手指线条的波折与妩媚呈现,十分典型。
西域佛画的画面细节,很多是按照标准的样式方式存在的。 如图本品与新1窟中供养菩萨、与伎乐头上的头冠呈现两带托一圆光的标准样式,这与犍陀罗的菩萨样式是义卖相承的,佩戴这些华丽的头冠,显示出菩萨非人间的绚丽和高贵。
在主尊背景当中,通过本品与克孜尔第17窟窟顶壁画对比,可见龟兹佛教绘画中,多呈现菩萨以交脚态在圆形光环中,呈单尊或双佛并坐,或三佛同在日光中的标准化样式。是西域佛画的独特面貌和样式特点。
另外龟兹绘画中画师们常用的颜色有赭石、土红、青、绿、白,特别是以青、绿为主,形成了龟兹风格绘画装饰性色彩特征。由于龟兹壁画中裸体、半裸体形象较多,所以画面中采用赭石和硃镖的分量也很大, 人物比较少的画面中,以青绿色为主色调 ;龟兹壁画采用西域较为盛行的晕染法,又称为“凹凸晕染法”加之少许使用平涂的方法, 凹凸晕染法就是在裸露的身体部位用由深到浅的颜色一圈圈涂抹,使之产生清楚的凹凸效果,加强人物的体积感和立体感。龟兹壁画的凹凸晕染法也是来源于印度,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独特创造,在明暗面上的对比会更加强烈些,色彩的运用上明度更加鲜明。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龟兹壁画在色彩运用上交叉和间歇地使用不同色块的颜色,底色多是青、绿、朱、白四种颜色,在冷色的青绿之间,间或以暖色朱色来间隔,形成白色和青绿以及朱色之间的互补关系,形成了冷暖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总体呈现出暖色调。龟兹石窟壁画多用蓝、绿、白表现出一种冷色调,给人明快清爽之感,且颜色对比鲜明强烈,富有节奏感和装饰性,究其原因,是当地人企图在生理和心理上追求一种视觉色采均衡。古龟兹受自然气候影响,四周多沙漠戈壁,缺少绿色植被,使人的色彩感觉失去平衡,为了弥补视觉需求和心理需求,便本能地自发地寻找黄色的补色,蓝、绿色恰好补充了人的感觉对全光谱色的全面要求。
名家旧藏
本件为狄平子家旧藏,附狄平子家属来源证明照。上海博物馆藏唐代涅槃图为狄平子旧藏之物,与本件为同一来源同属新疆龟兹风格。
龟兹绘画是中国佛教绘画的摇篮
本件龟兹绘画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的时代特色,也真实的反映出古代龟 兹社会文化的样貌,而且壁画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希腊、犍陀罗、印度、中原和其它文化的影响痕迹,研究西域早期绘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信仰文化的发展趋势,对于研究西域历史、文化、等都有极高的钻研价值,放观世界领域,现存世龟兹早期绢画可谓凤毛麟角,本件可谓是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三十年来,所出最早中国绢本绘画,极为珍贵,艺海拱壁,藏家当慧眼宝之。
龟兹佛教绘画存在所展现出来的并非只有文化价值,也包含着民族文化的思想,它代表着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多种思想融合的地区。它包容着多种宗教思想,收藏新疆早期绘画能够更好地加强民族团结,对维护新疆稳定,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较为长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拍卖会名称
北京荣宝202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一念莲花开·佛教典籍与古籍善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港澳台及海外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1995-2012 n21ce.com Powered by
北京世纪易格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2011126 62011128
京ICP备120180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