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功案例
易胜软件
拍卖信息
网上预展
网上直播
成交结果
人物专访
业内新闻
精品赏析
朵云轩202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 云集——中国书画夜场
747 临风判袂图
查看大图
上件拍品
下件拍品
图 录 号
747
拍品名称
临风判袂图
尺寸(CM)
30×129.5cm
作者/年代
沈周
/
质地/形式
钤印/款识
/
款识:长洲沈周。
印鉴:启南、石田、白石翁
鉴藏印:罗振玉印、常熟翁玉甫珍藏
题跋:
一、七月看汝万里行,迢迢天末滇南城。无官每欲求虚荣,有职又虑劳经营。况復江河浪势横,能无北顾儿女情。余亦忆女双眸瞠,长沙之信昨到京。亲朋古道欣逢迎,来信知水道艰辛。孟冬望日抵长沙,摹君为赠斧资。云距常德五日程,从此登陆装云轻。黔中书致省钱甥(贵筑县讳泌,余之亲甥,余先有书致之),客途聚首应飞觥。计时初臈抵昆明,予忧稍释欢心生。居官不要勤慎清,农桑务使百室盈。公余还取铅膏精,报政不速三年成。杜母召父千载名,殷勤望汝继贤声。石翁真迹旧藏籯,题歌寄汝百念并晖晖冬日暎簾旌。此石田先生真迹送行图,余素所室惜顷目。永北太守马公赴滇,寄与楚雄守二儿赐棨,并系长句以代家函公务。余闲临摹古墨,亦足收拾身心,涵养情性,幸置诸笔砚之傍以副所望云。丙子岁小寒日呵冻书,恒轩溥。钤印:溥、恒轩、得春楼
二、二十年前,赐棨出守椘雄,吾父将此石田先生送行图寄示,并即图系诗以代家函。至今披图庄詠,深感先人之慈爱,而最励之者至也。诗七言二十四韵,深思往复,一篇三致。既惜行路艰辛,更示居官大要,举清慎勤为职志,垂训亲切。属望远到,深以弗克绍承为懼。比年官京师,蒙皇上特有慎勉之谕,帝训于家训后先合一。赐棨冰兢,夙夜宜何如自励也。至石田真迹,为墨妙第一,公余寻览,昔有白云亲舍之怀,今增手泽遗书之感。临摹棐几,弥有余思。谨识数语以传后人,庶几同范氏之研,魏氏之笏,以致清芬不朽。马良幸甚矣。乾隆岁次丁酉夏六月既望,男赐棨恭跋。钤印:赐
三、右石田送行图,先兄玉甫得之,蒋氏先公所鉴赏,蒋公题诗,公喜诵之,龢时侍侧,亦耳熟焉,留置家乡,经粤贼之乱以为付劫灰矣。荏苒数十年今于寅臣姪孙处见之,感触旧事輙题一诗以抒余悲。用蒋公韵一篇家书入歌,行迢迢远寄楚雄城。楚雄太守五马荣,胡不子舍亲经营。点苍鑱天湘水横,想见眷恋庭闱情。我披此图泪眥瞠,十年侍养依帝京。朝朝奉舆夕拜迎,寒暑晷刻恒有程。阿兄擐甲性命轻(伯兄在扬州勦贼旋摹皖),阿姊辞亲随馆甥(姊壻钱楞仙主讲江北书院)。惟余晜弟称寿觥(余与五兄京邸侍养),中更患难赖圣明。嘘枯起瘠同再生(肃顺当国屡肆齮龁),乾坤坦荡朝右清。麻衣扶护趼血盈,归捡断编无一精。维时幕燕巢初成(谓戊辰归葬时事),石田斯画旧有名。先公雒诵鸾凤声,竟得无恙今藏籯。展观再拜感叹并,回瞻海宁多旄旌。光绪癸卯十一月朔,同龢谨题。钤印:龢、翁同龢七十岁以后书、幽人贞吉
签条:沈石田临风判袂图。神品。嘉庆己卯重装,香雪斋珍藏。钤印:嘉瑞、芝生
估价
800,000-1,200,000
备注
说明:翁同爵、罗振玉鉴藏,蒋溥、蒋赐棨、翁同龢题跋。
不信相逢易,翻怜判袂难。
送别总带着惆怅和失落,无论是别人还是别地,都饱含无尽的不舍。从前慢,车马行人都慢,离别也就成了诗画。《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也皆为送别诗句。画中有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洛神与曹植步步回首,也有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与客道别恋恋不舍,更有沈周“江岸送别”深情送离历历在目。
沈周一生未入仕途,但交友极广,如其好友王鏊所言:“一时名人皆折节内交。自部使者、郡、县大夫,皆见宾礼。缙绅东西行过吴,及后学好事者,日造其庐而请焉。相城居长洲之东偏,其别业名有竹居。每黎明,门未辟,舟已塞乎其港矣。”正因其庞大的社交网络,沈周日常生活中的迎来送往在所难免,这就为其大量的送别图创作奠定了社会基础。实际上,沈周的送别图也是一种维持社交网络的重要“媒介”。
“江岸送别”这一主题最早在南宋就已产生。学者石守谦认为,创作于1194 年左右的佚名《送海东上人归国图》是现存最早的“江岸送别”图。此幅作品采用南宋常用的半边式构图,右侧岸边五人面对正要远航的船只,两人抱拳作揖临江告别。从扬帆起航的行舟,到送与被送者隔岸拜别,再到岸边的饯别小亭,其所描绘的送别场景构成了“江岸送别”的基本样式。到了明代,沈周的《京江送别图》、《春江送别图》、《京口送别图》等,皆是岸脚拱手道别,岸边待发之舟,宽阔的水景留白,构图自右向左,可以说是对前人这种“江岸送别”图式的继承。
本卷《临风判袂图》亦是如此,整体构图疏朗,远山以粗笔披麻皴法出之,淡墨晕染,寓之缥缈无尽之感,江面留白,船夫摇橹,友人即将乘舟远去,五人在岸边俯身抱拳作揖,依依惜别。前景有矮小山丘与杂树相互掩映,岸边亦写饯别小亭,亭外翠竹荫荫,不禁生出“不信相逢易,翻怜判袂难”的离别心境。布局在传统中国山水画中被称为章法,东晋画家谢赫称其为“经营位置”。此卷笔墨粗犷,水墨交融。在皴法上用粗笔披麻皴绘成,兼用小斧劈皴,在前景的树石与远处山峦中都可看出用笔的沉着有力。在墨色的运用上,注重用淡墨随着山石的结构进行渲染,墨色层次丰富,整体表现得苍润有力、浑厚天真。这是沈周在结合前人笔法的同时融入书法的特性,由“细沈”转为“粗沈”的特点显现。这也是沈周山水画的一个基本格式。
文人画强调“书画同源”,沈周的皴法,更接近于“写”,画山石时披麻皴、短斫交错,中锋用笔,长笔中间多有扭曲抖动,短斫用笔粗且肯定,有吴镇粗头笔法的痕迹。文徵明称其为“墨痕惨淡法古意,笔力简远无纤尘。”在《京江送别图》中,山石用墨浑厚,长短披麻皴结合,本卷《临风判袂图》线条大都是短而快速有弹力的笔触,皴法趋向简括,线条呈现起笔重而收笔轻的表达,在整体上既有披麻皴,又在个别线条上有小斧劈皴。这种皴法特色不是一味模仿某一种皴法,而是在吸收总结前人的经验后演绎出来具有沈周个人风格的皴法表现。其墨色多以湿笔渲染,极富浓淡变化。他还习惯将苔点在山石轮廓线内,甚至山石形体之外,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说:“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又谓:‘画山容易点苔难’。”沈周常用秃笔浓墨点苔,用焦墨破醒,有意识地减少了写实意味,并不追求形似。苔点常落在山石外,时常与山石皴擦连成一片,虚实结合,浓淡得宜,浑然一体。
沈周山水画中人物多为点景而画,寥寥几笔,传韵达神。《魏园雅集图》中文人集会的场景,最能展示沈周中晚期画作对人物的描绘习惯。这幅画中有四人对坐于亭内,有一小童抱琴侍立在旁,山径树下,另外还有一文士曳杖信步,趋往草亭。本卷《临风判袂图》中亦有表现得极为精彩的点景人物,图中在岸边与友人拱手示别的文人,几人姿态自若,衣纹的穿插自然合理。沈周只用了简单几笔就将人物姿态及其头饰表现得一清二楚。虽笔画减少,但笔力劲健,神韵不减,姿态仍旧十分形象。沈周在技法上吸取宋元各家之长,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将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形成了刚中显柔、雄浑凝练的用笔。尤其是闲笔的运用,劲利如铁划银钩,力可扛鼎,而无一丝霸悍之气。皴法不但有自身线条、力度、肌理等形式美,也蕴含着山水浑厚、空悠等内在美,线条也有粗细、轻重、虚实、枯润之分。用笔的提按、转折、顿挫等也有所不同,最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效果。
沈周一门三代画家,其早期绘画继承家学,并师承杜琼、谢缙、刘珏等人,属董巨至元四家系统。他的创作时间超过五十年,风格多变。明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这样记载:“石田绘事,初得法于父、叔,于诸家无不烂漫;中年以子久为宗,晚年醉心梅道人,酣肆融洽。”综合前人研究,可以将他的创作生涯划分为三段:四十岁前为早期,偏好王蒙,心摹手追,形神皆似。山水布景繁复,笔法工细劲健,格调缜密精严;四十岁左右,他开阔眼界,除师法元四家、着力黄公望外,唐宋诸家均有涉猎。此时的他既可精微细密,又能雄健广大,逐渐形成“细沈”与“粗沈”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直到六十岁左右都属沈周绘画中期;六十岁以后为晚期,独好吴镇,下笔粗简,苍郁雄浑,炉火纯青。以本卷《临风判袂图》为例,体现出他内心宁静、笔法简逸、天真自然的晚年审美风格,一气呵成的画法使作品充满灵性。文氏一门、青藤白阳、四僧八怪、前后海派,俱得其惠。
画面左下角有钤印“白石翁”。黄应龙《白石翁画梅花主人图记》载,沈周对其曰:“吾年六十,则更号白石翁矣。”由此可知此卷为沈周六十岁以后笔墨。成化二十年夏四月,黄应龙来访,适有道士揣沈周拟倪云林竹画索题,黄题曰:“千亩何尝贮在胸,出尘标格有仙风。疏髯短鬓俱成雪,消得人称白石翁。”沈周见题诗后,言“自此称白石翁矣。”并请“赤松山农”金元玉刻“白石翁”印以记。黄应龙言其所见沈周此后诗画皆用“白石翁”印。由此可见,“白石翁”所确年份与此卷画风相吻。
由印鉴与题跋所知,本卷《临风判袂图》曾为翁同爵、罗振玉鉴藏,蒋溥、蒋赐棨、翁同龢题跋。蒋溥(1708-1761)字质甫,号恒轩,常熟人。蒋廷锡子。雍正八年进士,传胪,乾隆十八年由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二十五授武英殿大学士。谥文恪。善画花卉,得家传。蒋赐棨(1754-1829)字戟门,蒋溥次子,官至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兼乐部大臣。由蒋溥、蒋赐棨题跋可知,蒋溥题跋于乾隆丙子(1756)年,时年蒋溥在京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掌翰林事,公务缠身。二子蒋赐棨将“赴滇寄与楚雄守”,故蒋溥将珍藏的“石田先生真迹送行图”赠与爱子,望其在他乡“收拾身心,涵养情性”。蒋赐棨后跋书于乾隆丁酉(1777)年,云此卷系“二十年前出守楚雄”时,父亲蒋溥相赠,此后蒋赐棨一直以“居官大要举清慎勤”为训缅怀父亲,清芬不朽。检蒋赐棨生平,知乾隆二十一年(1756),蒋赐棨任云南楚雄知府,调知云南府,护盐法道。时间地点事件与所跋皆吻合,这也是蒋氏父子间一场时隔二十年的“江岸送别”。又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声甫。咸丰六年状元。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垂三十年。工诗文书画,书法称同、光间书家第一,名闻于时。翁同爵(1814-1877),字玉甫,清大学士翁心存次子,历官员外郎、盐法使、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等。因平定甘肃回民有功,升巡抚,改授湖北巡抚,署理总督,卒于任。由翁同龢题跋可知,“石田送行图”为其兄翁同爵早年从蒋氏处得之珍藏,翁同爵喜诵“蒋公题诗”而“龢时侍侧亦耳熟”,后此卷“留置家乡经粤贼之乱以为付劫灰矣”。光绪癸卯(1903)年十一月,翁同龢于侄孙翁寅臣处又再见此卷, “感触旧事辄题一诗”,并感叹“回瞻海宇多旄旌”。后亦有香雪斋于嘉庆己卯(1819 年)重装此卷并题签,为此卷的传承有序再添一笔。
罗振玉(1866-1940),字式如,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在甲骨学、敦煌学、古器物学、金石学、目录学、校勘学、书画鉴藏等领域都取得了极高成就,为近代考古学奠基人,“甲骨四堂”之一。辛亥革命后,罗振玉携家东渡,定居日本京都,寓所起名叫“宸翰楼”。成书于民国七年(1918)的《宸翰楼所藏书画目录》是罗振玉的藏品著录,罗振玉曾直言“予每得书画,不喜检前人著录”,他对书画的鉴定方式主要依靠“目验”,言曰:近来收藏家笃信著录品,然以予平生所见,著录品中伪迹不少。且或以橅本为真,致世人遇正本反以为贋者。然此但可绐耳学者耳,真鉴之士,自以目验为断也。本卷《临风判袂图》为罗振玉宸翰楼旧藏,并著录于《宸翰楼所藏书画目录》,此又有《贞松老人遗稿丙集》、《民国丛书》、《雪堂类稿 戌长物薄录》、《罗雪堂先生全集》、《罗雪堂合集》、《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历代书画录续编》等多次出版著录。
沈周为明代中期以后的山水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人画家。沈周的山水画代表了明代文人画的艺术新貌,“讲意境、求气韵”的绘画艺术追随者众多,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重新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文徵明对沈周非常崇敬,其曰:“余少时阅赵魏公所画湘君、湘夫人,行墨设色,皆极高古,石田先生命余临之,余谢不敢 。”沈周不仅在山水画艺术方面成就卓越,也在生活中恪守文人的自我要求,不为名利所困,不为世事所扰,为人敦厚仁慈,孝悌笃友。以《临风判袂图》为例的沈周“江岸送别”图即是前贤在这一题材创作上的传承,抒发由送别引发的各种复杂情感,对后世的送别图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示范意义。
拍卖会名称
朵云轩202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云集——中国书画夜场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港澳台及海外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1995-2012 n21ce.com Powered by
北京世纪易格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2011126 62011128
京ICP备120180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