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轩202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 在此地IN-HERE——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
2057 容器
上件拍品 下件拍品
图 录 号 2057
拍品名称 容器
尺寸(CM) 40×50cm
作者/年代 张恩利 / 2009年作
质地/形式
钤印/款识 / 签名:09 恩利
估价 300,000-400,000
备注 展览:张恩利个展,Hauser & Wirth Gallery,纽约,美国,2011年。

容器
张恩利,1965年生于吉林。1989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在上海。张恩利的绘画主题常常聚焦于人类的生命活动以及普通的日常事物,被称为描绘“人类现实生活”的艺术家,同时也造就了他对于稀松平常的人、事、物深入的观察与升华。他曾言:“艺术家的情感与世界上所有事物和景致密不可分。”
张恩利的平面绘画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90年代聚焦人物及生存问题的具象绘画、千禧年后以蕴含时间痕迹的“容器”为主的静物绘画和近年来透析记忆与挖掘潜意识的意象绘画。当我们追溯历史,张恩利在绘画语言上的每一次转变都蕴含着扎实的基础。他常将勾画出的无以名状的线条与抽象掩映的色块相互转化,使画面获得具体的质感与体量感。
“容器”这一主题渗透了张恩利近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正如他个人的陈述“从身体成为一种容器这样一种简单的认识出发,身体的联想物盒子、水槽、一棵大树、一个空的房间,小到一个烟灰缸和一包烟。从细微处发现一个关于物的本质或核心”。上世纪九十年代,生长于吉林小镇的张恩利落足沪上,在巨大骚动的城市中感到无所适从。此阶段创作主要以表现主义的粗放笔触和浓烈色彩描绘被忽略的城市边缘人物。2000年以后,人的存在逐渐从他的画面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之物,桌椅、盒子、桶、绳索等物品宛如有了自己的“画像”,取代了人类中心的世界秩序和其传统规定性叙事。
「在他以紧张而且激越、奔放的笔触图绘人类的某些日常生活行为(吃喝、欢歌舞蹈、等等)之后,他转而开始探讨日常日用物品的视觉呈现。他描绘一系列的容器,包括了烟灰缸、纸盒、水筒、空瓶、玻璃器皿等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常杂物。这个从人到物的主题转移,既是对于再现人类生活这个绘画主题的扬弃,也是对于日常的意义的深入探讨。」
——顾铮《张恩利绘画二章》
2000年,张恩利搬到位于上海莫干山路的工作室,开始了他“日常物时期”的创作。他将工作室的窗子都封起来,以隔绝外界的干扰,完全在人造光下创作,独立自由的画室空间仿佛也成为一种“容器”。本次春拍征集的拍品《容器》(Lot 2057)创作于2009年,为同名系列中的出色之作。“静物画”形式的画面中,独立的烟灰缸静默在此,不规则的形状却似无形的力控制了物体,迫使其变形、造成深深的阴影与反差。这一时期恰是张恩利内心最为挣扎的阶段,在执着于架上语言的精神性表达却难以觅得认同的境遇下,这张似乎随意用手捏合的简易烟灰缸成为了这一时间张恩利心境的最隐晦的表达,随性但却充满确定性的笔触将铝制容器的质感进行极为简洁的陈述,物体底部的快速涂过的大笔触又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知,将确定与不确定之感奇异地交织成为张恩利独有的语言。艺术家由此给容器的物性注入一种动力,他迫使观者注意到原本微不足道的事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生活的基础,“关注”这一举动自身在此获得了转化平常事物的力量。
「描绘物的外貌也是一种肖像画——物的肖像。物本身虽然没有个性,可是它能像一面镜子似的,映照出它的使用者的气质、精神,以及他们和它的关系。每个人在观看的时候,都意识到是“我在看”。当他不去思考的时候,物就摆在那里;当他去研究它、研究怎么观看它的时候,物就不单纯是物本身了,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冒出来。这个过程就好像是去挖掘秘密一样。物体看上去是封闭的,但它像容器一样,可以容纳我的想象力。物不仅仅是物,它还意味着某种关联性——和周围场所与空间的关系,和观看者内心的与精神的联系。我想我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词汇,以及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张恩利
拍卖会名称 朵云轩202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在此地IN-HERE——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
合作伙伴
中国嘉德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保利
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翰海
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匡时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西泠拍卖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广州华艺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中国文物信息网 中国文博网
中国国家文物局 中资源_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1995-2012 n21ce.com Powered by 北京世纪易格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2011126 62011128
京ICP备120180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