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首届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 中国书画
263 行书《大方广佛华严经》 立轴 设色纸本
上件拍品 下件拍品
图 录 号 263
拍品名称 行书《大方广佛华严经》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CM) 67×21cm
作者/年代 弘一(1880~1942) /
质地/形式
钤印/款识 /
估价 600,000-800,000
备注 款识:岁在析木残年,晚晴院沙门月臂。
钤印:臂(白)

释文:南无阿弥陀佛。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讃: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知交—李叔同龢身边的文化名人
文/同古堂
弘一法师晚年时,曾有偈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前半段,这是其由红尘才子到成为大德高僧后皆奉行的“信条”,而后半句则是心中无碍,至人参化。《庄子·山木》篇中,也说:“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也正因此“性情相近或赤子之心”,无论是寄情声色的李叔同,或是温雅严厉的“李先生”,亦或是心怀悲悯的“弘一法师”,其总得挚友相惜。如夏丏尊、丰子恺、陈师曾、马一浮等,而相交者则亦是诸多,如徐悲鸿、谢无量、方介堪……
此次,中贸圣佳(上海)2021春拍,中国书画专场中“知交——李叔同龢身边的文化名人”专题,即以此为线,展现弘一法师和他的朋友圈,亦令人愈发有“法师与湖山并永”之慨。
Lot.263 弘一 行书《大方广佛华严经》
是作观其书风,结字疏朗,然偏方正,点画起笔收笔亦偶可见笔锋,知当为弘一法师未变法前书作,中间以朱砂篆书写“南无阿弥陀佛”,两旁偈语则从《华严经》中集出。其中“岁在析木残年”,“析木”为岁星纪年。十二星次分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故“析木”与十二辰对应则为寅。弘一法师出家后,历经两个寅岁,一为丙寅(一九二六 ,师年四七),一为戊寅(一九三八,师年五九)。而“残年”当指仲冬或暮冬之意,非“晚年”。故此作应当为弘一法师1926年十一月或十二月所作。据沈继生先生辑录《弘一法师驻锡寺院简介》介绍,法师1921至1932年期间卓锡温州庆福寺 ,除短期外游以外 ,恒掩关阅藏 ,潜心写作。故署款“晚晴院”,而1938年,时法师在闽地,当为“晚晴室”。弘一法师早年勤于篆隶书,后因康有为大力提倡北碑,遂对《张猛龙碑》临池不辍。出家后,其虔心礼佛,书风大变,如其所言“朽人的字就是法”,被奉为“佛书”。马一孚亦曾赞言“大师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是作行篆兼有,颇是难得。
Lot.266 康有为、梁启超、沈曾植等 致翁率平信札集卷
晚清时期,清廷内忧外患,遂有变法之呼声。其中“康梁维新”深受士子拥戴,惜仅百日而旋即失败。彼时弘一法师年仅十九,其亦以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自存,赞同康梁主张。李芳远《弘一大师年谱》十九岁条,载:“康梁政变事泄,逃难天津六国饭店。师目击当时汉家陵阙,知非革新无以图存,当自刻一石云:‘南海康君是吾师’以志景仰。” 即可见弘一法师“维新思想”,以及对于康梁甚是仰慕。此外,康有为所提倡魏碑“十美”之说,与帖学并重争辉,弘一法师亦是深受影响。如上所言法师书法得益于临习《张猛龙碑》等,即契合康有为所言“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僮,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是卷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信札手卷。卷首为罗复堪题“涉友情愫”,款识“率平仁兄属题,惇㬊。”钤印:顺德罗氏(白)、子燮复堪(朱)。罗复堪(1873-1954),名惇㬊,字孝瑴,广东顺德人。康有为弟子,善书法,尤以章草驰誉于世。其早年与堂兄罗瘿公从康有为受业,后肄业于京师译学馆。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币“壹圆”二字即出其手笔,后长期在北京艺专和北京大学文学院讲授书法。考“率平仁兄”,当为翁斌,字笃庵、号率平,笔名翁中和、翁冰。曾在暨南大学任职,英士大学执教,青年时曾拜康有为为师,求教学问,甚受康有为器重。故其与罗复堪,有同门之谊。其中,康有为札中,上款“钧任总长兄执事”应为罗文干,字钧任,民国外交官,广东番禺人。其在官场上,特立独行,颇有官场“侠客”风格,且被认为是“学贯中西”的“法界泰斗”。1912年后历任北京政府检察厅检察长,北京大学法律教授,大理院院长,财政总长等职。是札中“顷以孚威饷绌托我筹助”或为帮助吴佩孚筹措军饷事宜。吴佩孚为“孚威上将军”。“顷同门翁率平冰为为年助教,学行具高。”知亦有言及“翁率平”。而“此问诚达仁弟、公武仁弟日祉”或皆为其门生。笔者考,《万木草堂弟子姓名忆述》中有载“鲍文,字公武,小门生。”此外,康有为致沈曾植函中,曾有言“与公武二人皆拟荐往张绍轩,充东译者”、“顷偕鲍公武偕来也。”等,可互为参证。而“因锦文须行,不能久应。”此“锦文”当为其大舅子张锦文。1915年,康有为三夫人亡故,后偶然邂逅在埠头浣纱的张明漪,其心甚动,后再至杭州宣讲孔教时,在张氏二兄张锦文促成下,迎娶为第六夫人。此亦是南海夫子风流逸事一段也。是函中内容丰富,或密谈,言及军饷筹措,知康有为对于国事仍是时刻关注;或为古董文物,则是其文人心性,怡情长物;而提及“翁斌”、“鲍文”等,则是对于门生的关爱。“张锦文”则是家事。而梁启超札,亦是言及国事与敦煌写经等。其中“此事既(大约资政院或将提为议案,院中党于我者,将及半数,请愿代表十九皆政)成舆论,早晚终有实行之一日,但愈迟则国事愈不可向”知其心忧天下。而“秘籍盈五车,大半在巴黎博物院,日人所得亦不少,中国士夫亦得一二。此本罗掞东乞诸人专以拍赠者。”则是言及敦煌遗书等。“罗掞东”即罗惇曧,晚号瘿公,偕堂弟罗复堪在广州万木草堂从康有为学,与梁启超亦是同门。故此可见,是手卷堪称康有为师生之汇集也。另有款识“两恕”者,未考为何人手迹,或为梁启超,其常有落款“两恕”、“两浑”等。札中言及因身体不适,赏画破不顺意,而“彦骞谈甚畅”,即是蒋彦骞。1918年3月5日《申报》第16179号,第13页,刊有南湖诗《芝园䜩梅赋谢蒋彦骞并寄寒厓江南》。《吴虞日记》中,也有提及“蒋彦骞”,并言同人有庄蕴宽、汪大燮、宝熙、江庸等。
Lot.287 徐悲鸿 竹报平安
弘一法师慈悲救世,对其高山仰止者,可谓比比皆是,如徐悲鸿、刘海粟、叶恭绰、王一亭等,莫不如是。弘一法师出家后,徐悲鸿曾多次进山探望。1939年,已迁居新加坡的广洽法师为祝弘一大师六十寿辰,特请正在新加坡举办画展助赈的徐悲鸿为法师造像。闻听盛事后,徐悲鸿欣然接受,遂有那幅常见于各种弘一大师纪念集中的大师油画肖像。油画肖像题记,全文如下:“早岁识陈君师曾闻知今弘一大师为人,心窃慕之。顾我之所以慕师者,正从师今日视若敝屣之书之画也。悲鸿不佞,直至今日尚沉缅于色相之中不能自拔,于五六年前且恳知友丐师书法,钝根之人日以惑溺,愧于师书中启示未能领悟。民国二十八年夏,广洽法师以纪念弘一师诞辰,嘱为造象,欣然从命。就吾所能,竭吾驽钝,于师不知不觉之中,以答师之惟一因缘,良自庆幸;所愧即此自度微末之艺,尚未能以全力诣其极也。三十六年初秋悲鸿重为补书于北平寓斋。”此中,足可见徐悲鸿对弘一法师敬仰之情。是作为徐悲鸿所作《竹报平安》,作于1943年中秋之际,抗日战争仍在进行。故是作既是以竹子志之不屈气节,亦是对于世事平安之渴望。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徐悲鸿所作墨竹图。画中,青竹直贯画幅上下,顶天立地,叶片披靡,略作点缀。竹竿在水墨自然呈现的干湿、浓淡状态中,充分表现出挺劲圆润质感,而竹叶则簌簌有声,知为佳作。
Lot.284 刘海粟 泼墨白荷
刘海粟曾言“近代人中,我只佩服李叔同一个人,苏曼殊只是聪明而已”。知其对法师怀有一腔敬意。1925年10月10日,《时事新报》中,刘海粟曾发表《人体模特儿》一文,以至于很多人以为其是第一个使用裸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大师,然弘一法师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早已有此“惊天之举”。是作为刘海粟所作泼墨白荷图,其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以狂飙突进的精神率先在艺术领域实行变革与创新,自号“艺术叛徒”,见其不与世俗妥协之心。而荷花为其钟爱题材,有“海荷”之誉。画中,构图丰茂饱满,白荷高洁,相映成趣,荷叶富有肌理,且具厚实感,荷梗则有钢筋铁骨之力,视觉空间雄浑而极其变化,同时也可见西方印象派绘画技法,可谓笔飞墨舞也。此外,是幅作品为新加坡“可而楼“主人木化先生旧藏,其与刘海粟友善,所藏刘作精品颇多。
Lot.275 叶恭绰 清风
弘一法师曾为叶恭绰从子题记敦煌写本,此事《弘一法师年谱》亦有提及:“一九三六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大师五十七岁。叶恭绰居士从子公超,于英伦博物馆见敦煌写本《僧伽六度经》,为摄影持归。叶氏请师书写,并为题记。”叶恭绰亦作题记:“民国乙亥,从子公超自英伦博物院摄影,弘一律学大师依以写布,遐庵叶恭绰题。”其对弘一法师,极是钦仰,在《何以纪念大师》中,叶恭绰曾追忆道:“犹忆民国二十六年,法师将往青岛湛山寺应讲律之聘,道经上海,余询乘何船前往,为致电湛山寺迎接,以虑法师人地生疏,且寺中应尽地主之谊,非有他也。旋知法师因此故改乘他船。其不惊声华,一至于此!” 言及法师至青岛时,其欲尽地主之谊,而法师知晓后,竟改乘他船。此后,青岛市长沈鸿烈及朱子桥在寺中设斋邀请法师,其亦没有赴宴,以手写偈辞谢绝。 法师高洁,足窥也。叶恭绰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和国民政府铁道部长,解放后又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和北京画院院长等职,可谓是身份多重的文人,其书画收藏亦是颇丰。此外,其虽不以绘事成名,却亦精于此道。题识中“顾定之”即元代画竹名家顾安。上款人“般若”应为黄般若,广东东莞人,是一位被遗忘的中国画大师级人物。其早在上世纪20年代,便以高超的画艺享誉南北,传统功力深厚,深受黄宾虹赞许。叶浅予称之为“海外中国水墨画的传播者”及“先驱”;黄苗子赞谓“在近代中国画中的地位,深信时间推进,会逐渐给他揭出辉煌的本相”。其叔父黄少梅。是作所绘竹石兼工带写,各具情态,墨竹画风颇似宋克《万竹图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画中遐庵题识,借笔墨以明志,并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之意。
Lot.282 王 震 达摩面壁图
王一亭曾于弘一法师《梵网经》上题诗“禅参苦行仰诸天,字字梵音悟妙玄。写到心经如见佛,功夫十倍坐蒲团。”又题记“音上人手书《梵网经》全部,馨香虔颂,敬书二十八字,借结胜因。乙丑仲夏,王震。”即已可见其对法师之敬意。而在1926年,法师应邀在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在家律要》,时王一亭为副林长,次年为林长,或当为受王一亭所邀。是作为王一亭所作《达摩面壁图》,其与吴昌硕是至交,彼此间互相帮助,共同奠定了“海上双璧”的地位。 吴昌硕曾誉之“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此外,王一亭画风受缶翁影响颇深,其为任伯年弟子,而吴昌硕曾“日日去任伯年家,相谈画理”,因此二人画风相近,可窥其绘事造诣匪浅也。
Lot.276 夏丐尊 楷书八言联
自1912年,至浙江师范学校任教,法师即与夏丏尊共事,历时七年,一直到其出家,二人已然是莫逆之交。而法师遁世后,二者也保持书信往来,《弘一大师全集》中,即载有多封彼此通信。夏丏尊亦曾于故乡上虞白马湖畔为法师修建庵居“晚晴山房”。而在法师自述中,也曾透露夏丏尊所介绍“断食”之法,促成其早下决心,早结佛缘。是联“锦里枫丹芳联奕叶,华堂藻耀瑞霭琼英 ”寓意极佳,当是婚联祝福之语,曾展览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夏丏尊在语文教学上,提倡白话文,是中国最早提倡语文教学革新的人。民国八年与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等人积极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推行革新语文教育,被称为第一师范的“四大金刚”。或正因其真性情,其与法师才趣味相投,惺惺相惜。
Lot.265 马一浮 行书嵇康《琴赋》
二十岁“文章风流”的弘一法师,在上海与马一浮初相识。后来到杭州以后,两人亦过从甚密。法师曾对丰子恺说过,蠲叟是生而知之者,博闻强记,满腹经纶,无人可及。而“菩提涅盘是一性,尧舜孔佛是一人。”马一浮潜心研究儒学、佛学,学问精深,堪称近代理学一大家。其亦是法师皈依佛门的佛学指路人,《弘一法师书信》中即有载“自去腊受马一浮大士之熏陶,渐有所悟,世味日淡,职务多荒。”是作内容为节录嵇康《琴赋》,纸张为“松声琴韵庐用笺”,颇是契合主题。上款人“济川先生”应是方济川, 浙江奉化人,1946年为纪念其父方松卿与其父好友周枕琴,于二人山寺读书处筹建“松声琴韵庐”,征集时贤诗文、题词,而编成《松声琴韵集》。收录马一浮、吴稚晖、沈尹默、谢元量、唐云等百余名家诗词书画作品,又镌刻立碑,可谓一大“文创”盛事。马一浮书法因自身学养宏富,不求工而自工,此正所谓:“云无心而出岫”,终成二十世纪书学一大家。其在《戏题鬻书启诗》中,曾自谓:“恨无勾漏丹砂诀,幸有羲之笔阵图。”知其对书法造诣,自视甚高。是作即碑帖交融,清雅高古,兼容“遒劲研美”之姿。
Lot.290 丰子恺 观音像
丰子恺与弘一法师的师生情谊,为人所乐道。法师出家后,丰子恺也随师皈依佛门,并取法名婴行。为祝恩师五十大寿,丰子恺绘成护生图画五十幅,结集出版。所绘人兽草虫,皆以“爱生”、“护生”为主题,充满了劝人为善的佛学意义。1931年,其又作护生画集第二集六十幅,预祝恩师六十大寿。并与师相约,以后每隔十年绘成一集,至百岁大寿止。丰子恺的漫画,往往是寥寥几笔,即可勾画出一个意境,令人回味无穷。日本文学评论家谷崎润一郎在他的《读缘缘堂随笔》一文中说:“《缘缘堂随笔》……译者是吉川幸次郎。在‘译者的话’中,有这样的话:‘我觉得,著者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在现代要想找寻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他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之中,有鹤立鸡群之感’……他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甚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所以,丰子恺的漫画,总不乏人情味。而其佛画,亦是因佛缘匪浅,为供养逸品。是作为丰子恺1948年四月所作,款识中其自署“三宝弟子丰子恺敬造像”。事实上,弘一法师“以字传法”,其亦时有鼓励丰子恺绘佛像。如一九二九年农历八月廿九日,弘一法师致信给丰子恺,言:“……乞画澄照律祖像一幅。别奉样式一纸,乞检阅……”又于一九三八年闰七月致函丰子恺:“……仁者暇时,乞绘释迦佛像一纸,约二尺高之直幅,(四尺宣纸一张裁开为四幅)像上,乞写‘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九字……”同年农历十一月,又写信给丰子恺:“前承寄画像,已分赠诸友人,欢感无尽。类此者,不一而足。是佛像,线条精准简洁,画面风格鲜明,笔调高古。既得其漫画之轻快,亦不乏佛像之平和,实属难得。郑逸梅《艺林散叶》曾记载:“丰子恺画佛,不论大小,均作一百零八笔。”一百零八,又称“百八”,是佛家常用的数之一,此亦可见丰子恺,礼佛之诚。
Lot.274 陈师曾 息翁玩具图
在林子青所着《弘一法师年谱》和《弘一大师新谱》中,有甚多关于陈师曾与法师的交往轶闻,可知二人堪称至交。其中一则即是法师在杭州出家为僧前,曾将十多种儿童玩具赠给在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任教的挚友陈师曾,留作纪念。故此作,可谓甚是特别。民国时期,陈师曾画坛地位盛隆,齐白石初至北京时,也多登门请教。其阖然离世时,梁启超致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吴昌硕谓之“朽人不朽”。
Lot.278 谢无量 行书十一言联
谢无量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评论家王进玉赞其为“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其与弘一法师是南洋公学特班的同学。法师青年时,曾加入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又支持辛亥革命。而谢无量早年即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后,亦积极投身国民革命运动,讲学办报志在社会变革。其曾在上海任多种报刊主笔,也经常在《新青年》上发表诗作,无疑是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由此可见,二人可谓同道中人矣。此十一言联,上款人“孝侯”或为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山东蓬莱人。早年投毅军,后官至直系军队第九军军长。1927年春直系失败后入奉军,任第二十军军长。1930年9月,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人关,任平津卫戍司令。1932年任河北省主席。1933年长城抗战时任第一军团军团长。谢无量书法结体随性而起,听任自然,毫无拘束,于右任曾赞言“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说:“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
Lot.272 方介堪 梅花
方介堪与弘一大师也有善缘。其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在其父方冠英及外祖童兆涵熏陶下,九岁开始学习篆刻。18岁时,已是名声大震。后又从谢磊明治印。时法师驻锡温州,对方介堪治印有所耳闻,约见于城下寮庆福寺,并赠其大斗笔,示鼓励奖掖之意。多年后,弘一法师弟子李芳远曾有覆信致方介堪,云:“惠示题音公残经诗,古逸可喜,并知与公有雅故,故得赠斗笔,此胜事可传也。”1926年,方介堪随邑绅吕渭英赴沪,师从浙派篆刻大家赵叔孺,后被聘为上海刘海粟上海美专教授,以善制玉印驰名,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其亦善画,此梅花图,即1939年其拟唐寅笔意而作,画面清新,甚具文人韵致。上款人“和卿先生”暂不可考。张元济有诗《题和卿先生遗像》,1944年作,诗云:“几生修到傍明湖,不羡真形五岳图。独坐空山避人迹,尘缘净处入禅无。养志生前有白眉,还将风木寄呷思。披图一树灵椿茂,笑色常青且莫悲。”
Lot.280 于右任 台北集庆宫草书楹联原件
于右任有“草圣”、“书圣”之称,其与弘一法师早年是南洋公学同学,后皆为南社社友,并一同在春晖中学执教,亦具是成名书家,享誉盛名。右老对于标准草书的推广及其高超的书法艺术,影响颇深。书法理论家刘延涛即曾言:“《标准草书》发千余年不传之秘,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账,为将来文字、开一新道路,其影响当尤为广大悠久。”是联为1960年,刻于台北石碇集庆宫庙的正殿对联之原作,殊为难得。
Lot.270 章士钊 致冒广生信札手卷
章士钊曾有诗《虞美人》,诗云“倦情只索胡床卧。辗转人一个。抛书重上一枝烟。烟里何人冉冉掠云前。书奴烟婢扶吾醉。了却平生事。此情谁欲令人知。堕瓦颓墙伴我暂来时。”所言即名妓“李苹香”,其当年与她交好,亦曾为之作传。而李苹香也曾与弘一法师交好,在章士钊传前,法师亦为作序言。同样,冒广生与李氏也有过交游。此为章士钊奉答冒广生赐题庙堂碑绝句七首。其书法当为民国文人书家代表,用笔变化亦是丰富,寓险绝于平正,和谐统一,得晋人韵致。
Lot.268 吴昌硕 篆书七言联
弘一法师在俗时,与吴昌硕交往颇多。二人或于1912年即已相识。1912年5月17日《太平洋报》载,法师等在上海发起成立文美会后,“李梅庵、吴昌硕”等亦以客员资格,来襄盛举。此后,在杭州教学时,亦经常参加西泠印社艺文活动,自是少不了与缶翁之往来。曹云鹏在《弘一大师出家前后秩事》中引用宽愿法师的叙述,其中提到弘一法师和宽愿法师一同前往吴昌硕家中,参禅叙话,并在临走之时,吴昌硕赠予了弘一法师印章之事,亦可证二人交谊。此缶翁篆书七言联,上款人“景伊仁兄”或为葛嗣洛(1872一1945),一名洛,字景伊,号梅艇、梅艇老人。浙江平湖人,葛金钥(友笙)子,葛昌楹(书征)堂叔。光绪二十六年优贡。擅金石、书画,以鬻画为生。工诗词。吴昌硕得益于石鼓文诸多,日复有一日之境,是作亦如是,铁笔勾勒,如锥画沙,笔力雄健。
Lot.267 吴昌硕 修竹图
吴昌硕常以金石之笔,描绘“修竹”,而所作竹叶,又略不同于寻常画家笔下的“介”或“人”字形,更为飘逸随性。是作即以笔墨浓淡,寓之以层次及疏密之感。其中竹叶率意淋漓,老辣酣畅,颇有金错刀的金石气韵。尤是叶尖飞白处,劲如刻铁,生墨趣味甚是强烈,而得豪迈跌宕之姿。
Lot.269 钱瘦铁画、郭沫若题 松鹰图
在弘一大师最后的岁月里,郭沫若曾致信求字,弘一大师为其写《寒山偈》,云:“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郭沫若得字后,不胜欣喜,写了一首诗回赠,并称法师为“澄览大师”。其在致李芳远书中,称:“五月廿日手书,奉悉。辱承嘱书《归国诗》,因往事不忍回忆,谨录近作一首奉敬,望谅之。澄览大师言甚是:文章要在乎人,有旧学根底固佳,然仅有此而无人的修养,终不得事也。古人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殆见道之言耳。专复,顺颂时祉。郭沫若叩,六月八日。”是作为钱瘦铁画《松鹰图》,郭沫若题跋。二人相识于日本,交往甚密。其中钱瘦铁青年时即以晚辈身份与“苦铁”吴昌硕、“冰铁”王大炘被誉为“江南三铁”。同时其探索中国画创新,画作重视笔墨的骨力与霸悍气,题材亦是不拘一格。而郭沫若题画诗,又得“苍松独傲岁寒,苍鹰直上云间”意境,可谓是“诗意”与“画意”相辅相成之佳作,亦可见二人深厚情谊。
Lot.264 任伯年 荷花鸳鸯
青年时的弘一法师曾与画家任伯年设立“上海书画公会”,并出版《星期画报》,而后其即开始在艺坛,以诗文、书画、篆刻、金石,享誉江南。是作为任伯年所作《荷花鸳鸯》,画意清雅。《任伯年评传》中,载徐悲鸿认为任氏为仇十洲以后中国画家第一人。此画荷叶硕大如盆,素雅的白莲花散发着幽香,鸳鸯的造型则古奥生动,运笔凌利,细节处收拾稳当,简练传神,又适当留白。知任伯年画技甚高。
Lot.277 李瑞清 楷书四言联
李瑞清曾为“两江师范”监督,其主政期间,学校设立图画手工科,其中如吕凤子、汪采白、姜丹书和吴溉亭都是弘一法师在南高师做教习时的同事。而李瑞清与弘一法师亦常有书画雅集,黄宾虹1935年所作《俞剑华画展志感》里,曾回忆道:“先是师曾寓沪上,偕清道人、弘一法师(原注:即李叔同)立文美会,约余入座,赠自写墨梅一枝,叔同出篆刻,清道人作分书,昕夕晤谈,颇极一时之乐。”亦可窥知清道人与法师二人之交谊。是作为李瑞清楷书四言联,笔力精到,深得古意,富金石味。其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偕备,偏爱北碑,尤工篆隶。时人谓之“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具神态,又以篆作画,合画篆为一体,与南宗曾熙,对比感强烈。
Lot.273 吕凤子 罗汉图
吕凤子与弘一法师为南高师同事,其曾推法师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第一人,称“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要的改良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运动的推动者。”是作款识“险舟心学家吾兄讲学中央大学廿年索自慰”可知当为吕凤子为艾险舟所作。艾险舟(1890~1955),原名华泳,又名艾伟,字险舟,湖北江陵人,现代心理学家。191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留学美国,回国后先后任东南大学心理学教授、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兼高师科主任、中央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师范学院院长,教育心理研究所主任等职。是作可谓是集吕凤子“罗汉画”、“凤体书法”二绝于一器,甚是难得。画中罗汉形貌生动,造型古拙,线条流畅,颇有顾氏“传神阿堵”的妙处,亦为吕凤子画作之典型面貌。
Lot.281 赵叔孺画、张宗祥题 骏马图
1908年,张宗祥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与校长经亨颐趣味相投,同喜金石书画。并参与了李叔同金石学社“乐石社”的创作活动。不过后来法师出家,谢绝尘缘,故曾拒绝了张宗祥的拜访。为此,法师流泪对师傅寂山法师,言:“师父慈悲,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了生死大事,妻子亦均抛弃,况朋友乎?乞婉言告以抱病不见客可也!”窥知其佛心之坚也。是作为赵叔孺画骏马,张宗祥题跋。其中,赵叔孺天赋极佳,自小即有神童之称,被誉为“近代赵孟俯”,其尤是擅长画马,彼时有“一马黄金十笏”之誉。此外,赵叔孺马画,吴湖帆山水,冯超然人物,吴待秋花卉被誉为“海上四绝”。其篆刻成就亦是极高,可谓诗、书、画、印均绝之通才。而张宗祥精于书法,工诗善画。曾有人请章太炎作寿序,然章氏言“除张(宗祥)外余子碌碌,不可倩写此文”,可见对其书之推崇。是题跋,即墨趣横生,神气完足,达自然化境。
另有部分画作,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具足,不再赘言。弘一法师和他的朋友圈,可窥其在僧在俗之生平轶闻,甚有意义,尤是遁世后其性高洁,又严守律戒,慈悲心肠,始知高僧大德,遗世而独立也。
Lot.263-290为李叔同龢身边的文化名人专题
拍卖会名称 2021上海首届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书画
合作伙伴
中国嘉德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保利
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翰海
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匡时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西泠拍卖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广州华艺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中国文物信息网 中国文博网
中国国家文物局 中资源_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1995-2012 n21ce.com Powered by 北京世纪易格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2011126 62011128
京ICP备120180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