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荣宝202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 一念蓮花開·佛教典籍及古籍善本
1149 明万历七年(1579)吴兴凌迪知刻本历代帝王姓系统谱 六卷
上件拍品 下件拍品
图 录 号 1149
拍品名称 明万历七年(1579)吴兴凌迪知刻本历代帝王姓系统谱 六卷
尺寸(CM) 30.5×18 cm.
作者/年代 /
质地/形式
钤印/款识 /
估价 RMB: 50,000 - 80,000
备注 1函4册
线装
白棉纸
提要:凌迪知编纂完《万姓统谱》之后,复别据历代帝王世系删节增订而编成此书,以示“尊崇君王”及“贵贱有别”。其题名也别有意思,前五卷自三皇五帝讫于元代,于明代为前朝,故题名“吴兴凌迪知稚哲辑,同郡吴京朝卿校。”而卷六涉及当朝,故题为“皇明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工部营缮清吏司员外/郎臣凌迪知辑并校。”像这种非书坊出版机构所出之书如此前后题衔不一,实属罕见。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栏。版心下有刻工与写手姓名如下“刘安民、何道甫刻、国用、沈玄龙、勾吴高洪写何道甫【卷一首页】、沉、文、邦、顾植、玄、徐、夏、甫、才、王伯才、徐文、长洲顾写王伯才【卷四首页】。”按写手勾吴高洪与长洲顾二人,同时亦是当时名刻工,参与校刻书籍多达十余部至二十几部【详见李国庆先生所著《明代刊工姓名全录》P125-126高洪、P144顾】;而此处刻工何道甫、沈玄龙、顾植、王伯才、徐文等人皆苏常地区良工,刻书甚伙【顾植,《全录》P146、何道甫P165、沈玄龙P489、王伯才P552、徐文P695,刘安民未见记载,可补史料之缺】,其中顾植与王伯才竟刻过二、三十部书籍。 此书板片后归东雅堂,继归晚明著名书商汲古阁毛晋,辗转易主,致使板片遭遇磨损。通常所见,大多为汲古阁印本,版面字口断裂,印面略显模糊。而此本乃白棉纸初印,字口犀利,墨色浓郁,天头地脚宽大。 此本历经拙仙和家潘景郑递藏,益为此书增色不少。其“拙仙”、“莆印”二印,以篆刻风格及印泥度之,当为明末清初时人。 潘景郑(1907-2003),江苏吴县人。原名承弼,藏书家,版本鉴定家。 “宝山楼”藏书的拥有者之一。 出生于书香门第,是苏州贵潘潘亦隽、潘世恩、潘祖同的后代。其兄潘博山(1904-1943),原名承厚,很有经商才能。潘景郑则专研国学,受业章太炎、吴梅等大师。 1919年秋天,吴县书市曾出现一部宋蜀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由于纸色晦暗,大家都以为是明代翻刻本而不屑一顾。潘氏兄弟两人慧眼独具,毅然以二百元收下。此集字大如钱,字体古朴浑厚,用黄麻纸印刷,钤有“晋府书画之印”、“敬德堂图书印”等印记。由此他们将藏书处取名“宝山楼”,以示珍重。傅增湘见过此书后赞为:“字大如钱,气息朴厚……捧玩再三,惊喜出于意表,盖不特为海内孤行之本,亦实为后山集传世最早之编。”兄弟二人不仅继承了祖父潘祖同“竹山堂”全部藏书四万卷外,还收回“三松堂”失散的版本书十之二三。其他如曹元忠 “笔经室”、莫棠 “铜井文房”、孙毓修 “小绿天”等旧家藏书,尽为潘氏兄弟所得。苏州潘氏藏书,从潘奕隽的藏书楼“三松堂”起,递传到第六代潘博山、潘景郑昆仲的藏书处“宝山楼”,把潘氏藏书推向了顶峰。私家藏书递传六代,藏书至三十万卷,这在藏书史上可以说是罕见的。潘景郑一生著作等身。自著书有《说文古本再考》、《日知录补校》、《词律校导》、《词选笺注》、《图书金石题跋》、《寄沤剩稿》。编校辑成十几部著作。
钤印: “拙仙”朱文方印、“莆印”白文方印、“丁丑以后景郑所得”朱文方印、“景郑藏书”朱文方印
拍卖会名称 北京荣宝202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一念蓮花開·佛教典籍及古籍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