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季拍卖会 --- 中国书画
49 清初原拓《玉版十三行》(採字右部未损本) 一册 册页 拓本
上件拍品 下件拍品
图 录 号 49
拍品名称 清初原拓《玉版十三行》(採字右部未损本) 一册 册页 拓本
尺寸(CM) 30×16cm
作者/年代 -- / 暂无
质地/形式
钤印/款识 /
估价 120,000-160,000
备注 吴题跋钤印(1):勃海季子(白文)、山子(朱文)、吴葭之印(朱文)、少樵藏(朱文)
吴题跋款识(1):此常州陆凫冈广文集十三行字赞也。念舟白君酷嗜子敬书,得十三行真本,属余此赞于后以志珍秘。嘉庆八年(1803)八月,吴江吴育书。
白题跋钤印(2):长庆(朱文)、醉眠芳草(白文)、白采之印(白文)、受斋(朱文)、静几明窗人生乐事(白文)、花落家童未扫鸟啼山客犹眠(白文)
白题跋款识(2):尝见子敬《洛神赋》十三行数种,一柳诚悬记:“子敬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此其一焉。一周子发记云:“献之《洛神赋》,遗头尾得一十三行,二百五十字。”一赵吴兴曾得十三行于陈集贤灏,自题:“此晋时麻笺,思陵极力搜访,仅获九行,百七十六字。米友仁跋作九行。宋末贾似道复得四行,七十四字,别装于后,以‘悦生’葫芦印及‘长’字印款之。”一董思白跋云:“余所摹秀州项子京藏,是宣和谱中所收,视世所传十三行宋搨,何啻霄壤。”窃以上各种,虽香光审定,皆临摹不知几易其手,终非晋人本来面目。此本原版损剥,满纸瘢痕,已模糊十余字。细审字法秀朗,天骨开张,迥异近代临摹之笔,其为大令玉版真迹无疑。曩闻长老云:“玉版于宋末失落西湖,后为渔人网得,其剥损处乃游船篙尖伤,识者购之,已进大内,是则玉版搨本,今仅见矣。”第考之载籍,未见此说。而香光亦未云及玉版,盖以玉版水中复出,尚在香光之后也。余于庐阳复见张孏余、黄小仲所藏十三行,其篙尖伤痕与此相似,而笔画尚瘦,字更模糊,皆为希世法物,今并识之。嘉庆十年(1805)清和月中澣,受斋白采跋。
高题跋钤印(3):高鉽(白文)、艺舫(朱文)
高题跋款识(3):嘉庆十五年(1810)九月二十日,金匮高鉽观于淮平。
张灏题跋钤印(4):老农(朱文)
张灏题跋款识(4):癸未(1823)春暮得之渝州。越九岁由苏寄顿,携海上自娱。辛卯秋暑始退,稼翁志。
陈经题跋钤印(5):佳留庵(朱文)
陈经题跋款识(5):癸未(1823)季春望前一日,为避难入蜀之第五年,得诸通远门外之七星岗文友书店。说剑记于帖背。
鉴藏印:白念舟收藏书画图记(白文)、子孙永保(白文)、吴(朱文)、老农(白文)、墨空则灵(白文)

吴题跋释文
(1):指腕若神,众体交长。抗美其先,远而弥芳。託以琼珶,素阴元阳。延流不实,乃离于防。收之或欺,杂焉彷徨。嗟斯独步,翠鹤飞翔。玉情自净,珠颜微扬。愿无轻弃,是为灵光。
备注:吴育、白采、高鉽、张灏、陈经题跋。
①吴育,近代篆刻家,吴江人,寓居常州。清代著名藏书家吴骞曾孙。书工四体,尤善篆隶。能刻印,印宗“邓派”。兼精绘事。徐康《前尘梦影录》载其事迹。
②白采,活动于清嘉庆时期,著名篆刻家,号受斋,江苏毘陵人。曾择诗句自刻成《受斋印存》。***以上两人皆见于韩天衡《中国篆刻大辞典》。
③鉴藏印“稼翁”似为张灏。张灏,字太初,号墨颠,又号稼村,晚号稼翁,江苏丹徒人。嘉庆十八年拔贡,授京官,升员外郎。道光十八年考选湖广道监察御史,署工科给事中,出守广西浔阳府。著有《稼翁诗钞》六卷。
④鉴藏印“说剑”似为陈经。陈经(1792—?),字 包之,一作抱之或褒之,号辛彝,一号新畬,斋堂有 说剑楼、鱼计亭、碧云山房与百四十斋等,乌程(今 浙江湖州)人。阮元(1764-1849)弟子,曾署嘉定主簿。喜刻印,家藏尊、彝、泉、印、砖、瓦甚富。精考证,撰有《求古精舍金石图》。精隶书,花卉、墨竹有古趣,亦能鉴赏。存世有《名画经眼题记》,辑有《霅南唱和集》。

王献之书写的《洛神神》,晚至北宋《宣和书谱》里才见到记载。内府藏有两本:一本为楷书,注明“不完”,是残本。一本是草书全本。
元朝时,赵孟頫亲见过两种墨迹本,他说:“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二百五十字,人间止有此本,是晋时麻笺,字画神逸,墨彩飞动。”绍兴间,思陵(宋高宗赵构)极力搜访,仅获九行(一百)七十六字,所以米友仁跋作九行,定为真迹。宋末贾似道执国柄,不知何许,复得四行七十四字。”则知至贾似道时,今日所见之《洛神赋》十三行始备。
所以《碧玉版十三行》的祖本即赵孟頫所见的“晋时麻笺”本,都是自“嬉”字始,至“飞”字止,共十三行。刻版原石纵二十九厘米,横二十六厘米,乃水苍色之石,因色碧,故曰“碧玉版”。
《碧玉版十三行》帖石宋后一度失传,明代万历年间,又在杭州葛岭贾似道半闲堂旧址重新出土,初归泰和县令陆梦鹤,后经观桥叶氏、王氏递藏。清代康熙时期帖石转入京师,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翁嵩年(萝轩)以重价购归岭南。康熙末年,帖石贡入内府,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遭兵火之灾,此刻又流入民间。清末帖石再度失传。1962年,一青年求售于沪上,《碧玉版十三行》帖石遂为王壮弘先生发现,为上海博物馆收得。1983年,转藏首都博物馆,为其镇馆之宝。
宋刻十三行只碧玉版为原刻,其余皆为重刻本。
细察此拓——
标题“晋”字长横因泐损已与“日”部第一横相连。
首行“浒”字“口”部左竖与其下石花泐连。
首行“採”字之“采”部完好未损。
二行“玄芝”之“芝”字捺笔与其上一笔笔画泐连。
二行 “悦其淑美”之“其”字,左竖与石花泐连。
二行“心振荡而不怡”之“不”字,横画上石花未与撇画上石花泐连。
二行“无良媒以接欢”之“以”字左半已泐去。
七行“神光离合”之“离”字“隹”部,首横泐损。九行最末“兮”字,长横左侧完好。
十行“侣”字单人旁之竖笔已泐。
据此知此拓为清康熙末年石未入内府前拓本。刻、拓俱精,拓墨沉厚而不滞,字口清晰,下真迹一等。
此册装潢考究,用织锦包楠木作封,典雅大方,犹是旧装。
帖后有吴育跋、白采、高鉽、稼翁、说剑五家观款或题跋,知其流传有序。
白采之跋于王献之《洛神赋十三》之流传记述甚详,足资佐证。
又白采跋中提到的黄乙生(字小仲),乃黄仲则之子。包世臣曾与其探讨笔法,在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有多处提到,如“乙亥夏,与阳湖黄乙生同客扬州,小仲攻书较余更力,年亦较深。……相处三月,朝夕辨证,不相下”。影响包亦至深。
而吴育(字山子)则深于书学,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曾记山子与包论笔法,曰:“吾子书专用笔尖直下,以墨裹锋,不假力于副豪,自以为藏锋内转,只形薄怯。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少温篆法,书家真秘密语也。”
从知此本非但经多家题跋,且亦极有可能当年在包括包世臣在内的收藏鉴赏圈子内广为传阅过。
古人得一秘本即深藏之不轻示人,如米颠之枕中之秘。是帖历年辗转藏于江苏、重庆、上海藏家之间,历劫不磨,如有神物护持。
今藏者不私秘之,使此册重入拍场,在精诚所至春拍示于有缘者前,希得者宝之。

Lot48—60为珍藏拓片、善本专题
拍卖会名称 2020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书画
合作伙伴
中国嘉德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保利
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翰海
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匡时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西泠拍卖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广州华艺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中国文物信息网 中国文博网
中国国家文物局 中资源_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1995-2012 n21ce.com Powered by 北京世纪易格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2011126 62011128
京ICP备120180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