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 缥缃·古籍善本
927 天禄琳琅特藏 六家文选二卷 离骚上下全
上件拍品 下件拍品
图 录 号 927
拍品名称 天禄琳琅特藏 六家文选二卷 离骚上下全
尺寸(CM) 32×22cm
作者/年代 -- / 暂无
质地/形式
钤印/款识 /
估价 1,200,000-2,000,000
备注 著录:《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七宋版集部

铃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楚王之章、于氏家藏、南州高士东海豪家、琅琊王氏珍玩。

(梁)昭明太子 萧统 选
明嘉靖十三年(1534)袁褧嘉趣堂刻本 1函1册
提要:此书著录于《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七宋版集部,《书目》称:“同上,广都裴氏本,摹印稍后。明楚府藏本,又入于氏、王氏,其八字一印则徐氏也,元美,王世贞字”。著录为宋版,因纸张为明代白棉纸,故写为后印本,经考查,此书为明嘉靖袁褧嘉趣堂刻本,袁氏为明代藏书家、出版家,《六臣文选》为其仿宋名刻,书林名品,清宫将其著录为宋版,可见其模刻之精。
是书存卷三十二至三十三,《离骚》上下全,半页十一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见刻工刻工宗信、周永、李清、章守中等。紫红色绢制书衣,明黄色绫包角,清宫原装,书签题“六家文选”。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另外,卷首有:天禄继鉴;卷末有:天禄琳琅。
本书经明代楚王,王世贞递藏,又入天禄琳琅特藏,内容为六家文选《离骚》部分全,明嘉靖藏书家袁褧嘉趣堂刻印。名书名刻,传承有序,是为不可多得的插架之善本。
明楚王封地在今武汉市,自明太祖分封的楚国藩王,楚昭王朱桢,至明末,共历经九代楚王。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富藏书,曾以一座庄园换取赵文敏旧藏北宋景佑本《汉书》,一时传为美谈。<旧藏《六家文选》辨析
摘要:天禄琳琅藏书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用专藏。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天禄琳琅藏书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目前传世的天禄琳琅藏书,除中国国家图书馆、台湾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图书馆等公藏单位外,还有一些流落在海外和民间。本册《六家文选》,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另外,卷首有:天禄继鉴;卷末有:天禄琳琅。《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七著录为宋代广都县北门裴宅于宋开庆至咸淳年间的刻本。经考查,此书为明嘉靖袁褧嘉趣堂刻本。巧合的是与国家图书馆藏天禄琳琅旧藏《六家文选》为一部。
关键词:天禄琳琅旧藏 六家文选 明嘉靖袁褧嘉趣堂刻本
众所周知,天禄琳琅藏书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用专藏,清乾隆九年(1744),“裒集内府储藏群籍中善本,列架庋藏于昭仁殿,赐名天禄琳琅。”(见《钦定天禄琳琅书目提要》)。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天禄琳琅藏书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目前传世的天禄琳琅藏书,除中国国家图书馆、台湾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图书馆等公藏单位外,还有一些流落在海外和民间。
此次上拍之《六家文选》一册,存卷为卷32—卷33。该书半叶11行18字,小字双行26字,白口,左右双边。框高:24厘米,宽18.5厘米。刻工有:宗信、周永、李清等。钤有:琅琊王氏珍玩、琅琊王元美氏、南州高士东海豪家、于氏家藏、楚王之章、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另外,卷首有:天禄继鉴;卷末有:天禄琳琅。《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七著录,称:“同上,广都裴氏本,摹印稍后。明楚府藏本,又入于氏、王氏,其八字一印则徐氏也,元美,王世贞字”。如果按《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七著录,那么这册《六家文选》当是宋代广都县北门裴宅于宋开庆至咸淳年间的刻本,只是印刷时间晚一些而已。也就是说此本是宋刻残册。但是我从纸张、墨色等方面考查,初步认为此册不是宋刻残本。究竟是何时的刻本,需要进一步探讨。
《文选》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学总集。此书由萧统编辑而成。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因此后人也称《文选》为《昭明文选》。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晋至隋,总集共有249部,5224卷,但是,其中不少著名的总集因为各种原因,都已亡佚。人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总集,就是《文选》。
最早研究《文选》的人是隋代的萧该。稍后又有隋、唐之间的曹宪。“文选学”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曹宪传》。可惜他们的著作今已不传。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是唐高宗时李善所撰的《文选注》。李善是一位渊博的学者,他注释《文选》,引用书近1700种,前后数易其稿。唐高宗显庆三年 (658),书成进呈。
至今流传的另一种唐人注本是唐玄宗时代的《五臣注文选》。所谓五臣,即由工部侍郎吕延祚所组织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李善注和五臣注问世以后,宋代就有人把两者合并刊刻,称“六臣注”,李善注本逐渐湮没不彰。六臣注的《文选》版本很多,题名为《六家文选》的刻本有以下两种版本:
一、明丁觐刻本 ,10行18字,小字双行26字,白口,四周单边。
二、明嘉靖十三年(1534)至二十八年(1549)袁褧嘉趣堂刻本,11行18字,小字双行26字,白口,左右双边。
我们通过书影可以判定不是丁觐刻本。因为丁觐刻本的行款与这册《六家文选》的书影完全不同。目前,我们怀疑的对象只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至二十八年(1549)袁褧嘉趣堂刻的《六家文选》本。那么我们需要了解袁褧嘉趣堂刻书的情况:
袁褧(1495-1573),字尚之,号中皋子,自号谢湖居士,又号石湖漫士、藏亭等。县诸生。他多才多艺,始治《易经》,累试不利,遂一意汲古。博学工诗,擅长书画,书法直入米芾之室;画多写竹花,尤以写生小品见长。“博学善属文,知名吴中,凡上司有司至吴者,闻先生名,辄折节与文。性最亢洁。”(清汪琬语)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辑刻了大量的古文献,经、史、子、集无所不刻,是一位有名的出版家。清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称赞说:“江左清淡擅籍咸,选楼更系五臣衔;两书已足沾来学,九百虞初大可芟。”
嘉趣堂所刻之书最有名的,首推袁褧于嘉靖年间刊刻的《六家文选》六十卷。《六家文选》是根据宋蜀都广郡裴氏刻本翻雕的。为了翻刻《文选》,他从家藏的数十种《文选》中选定了该本。在此书自序中他说:“余家藏书百年,见购鬻宋刻本《昭明文选》有五臣、六臣、李善本、巾箱本、白文、小字、大字,殆数十种。家有此本,堪称精善。而注释本,以六家为优,因命工翻雕。匡郭字体,未少改易。刻始于嘉靖甲午岁(1534),成于己酉(1549),计十六载而完。用费浩繁,梓人艰集。今摹拓传播海内,览兹册者,毋徒曰开卷快然也。”该书刊刻时间长达 16年之久,可谓校刻精细。在《六家文选》有些卷后,镌有刻书年月日、地点和说明等,便于后人考证刻书经过、刻书思想和底本等,有的说明还对史志起到补注作用。
袁褧翻雕的《文选》,在当时就被藏书家视作珍品。因此书贾往往作伪冒充宋本,以售好价。 清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列举了不少用袁褧翻雕的《文选》冒充宋版书的实例,他在《书林清话》卷十中的《坊估宋元刻之作伪》一章中是这样记述的:
我们虽然了解了袁氏嘉趣堂刻《六家文选》的背景,但是仍然没有解决此书是否就是袁氏嘉趣堂刻的《六家文选》。如果我们注意,就会发现在叶德辉的《坊估宋元刻之作伪》中已经给我们传递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此外《六臣注文选》六十卷,袁褧刻本,五十六卷末叶标“戊申孟夏十三日李清雕”,李宗信、李清疑皆当日剞劂高手,故自署其名;又一部,末叶李宗信、李清之名,俱被书估割去,袁褧识语亦经私汰。而于六十卷末叶改刊“河东裴氏考订诸大家善本,命工锲于宋开庆辛酉季夏,至咸淳甲戌仲春工毕”,并于末一行增“把总锲手曹仁”,其字画既与前绝不相类,版心墨线亦参差不齐,且考订“订”字误作“金”旁,则伪饰之迹,显然毕露矣”。这里,叶德辉提到两部《六家文选》,而且两次都说到了“李宗信”、“李清”,叶氏怀疑他们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刻书高手,由于这个原因,后一部《六臣注文选》的“末叶李宗信、李清之名,俱被书估割去,袁褧识语亦经私汰”。前面,我们在介绍这册《六家文选》的概况时,提到了这册书仅存卷32—卷33,但是该书的书口处有刻工:宗信、周永、李清等。毫无疑问,这个“宗信”就是李宗信,而“李清”正是“…袁褧刻本,五十六卷末叶标‘戊申孟夏十三日李清雕’”提到的李清。如果我们继续查阅资料,还会发现李宗信、周永、李清都是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地区的刻工,李宗信不仅刻过袁氏嘉趣堂的《六家文选》,还参加刻过嘉靖二十五年袁褧刻的《夏小正戴氏传》,以及明嘉靖六年(1527)至七年(1528)胡缵宗、陆采刻本《艺文类聚》。(见瞿冕良着《中国古籍版刻辞典》)
明嘉靖十三年(1534)至二十八年(1549)袁氏嘉趣堂刻的《六家文选》多达六十卷,除上述的残存的一册外,其它卷册究竟在哪里,是否还存天地间,一直是个迷。无独有偶,最近,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天禄琳琅旧藏时,发现了一部《六家文选》,此书装帧形式为线装,染红色绢质书衣,染青绿色绢质包角,四眼订线。钤有:琅琊王氏珍玩、琅琊王元美氏、南州高士东海豪家、于氏家藏、楚王之章、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卷首有:天禄继鉴;卷末有:天禄琳琅。毫无疑问,该书当与本次拍品为同一部书。遗憾的是只存有二十一册,三十八卷:一至十七、二十二至二十七、四十六至六十。欣慰的是,原以为仅存残册孤本,而今又知有半数存世。但愿有朝一日,该书聚为全帙,当又成全一段书林佳话。
节选自故宫博物院《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拍卖会名称 2019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缥缃·古籍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