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 中国书画·古代
59 行书扈从恭纪诗 立轴 水墨纸本
上件拍品 下件拍品
图 录 号 59
拍品名称 行书扈从恭纪诗 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CM) 162.5×49cm
作者/年代 张英(1637~1708) / 暂无
质地/形式
钤印/款识 /
估价 650,000-850,000
备注 钤印:「张英字敦复」、「学士宗伯之章」、「身依云汉赓文章」
款识:驻辇金陵王气浓,时当狝狩不妨农,山川旧识龙蟠险,城头欣看凤迹重。六代烟云供染翰,千秋江汉待朝宗,翠华不遗传清跸,南国苍生覩圣容。扈从恭纪之一,书为长翁老父母宗翁正,皖江弟英
诗堂:(溥心畬题)岁在壬辰夏日,海上客舍获观张文端公墨迹,谨按:公字敦复,号乐圃。康熙进士,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入直南书房,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端。书法虽近思翁,而有垂绅正笏之象,如对前贤,弥怀仰止。后学溥儒敬识。 钤印:溥儒、省心斋

张英,清代名相张廷玉之父。桐城人,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康熙三十八年,授张英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四十年张英获准退居乡里时,康熙御书“笃素堂”匾额相奖,以示赞许。张英卒时,入祀贤良祠,以表彰其功德。

谈起张英,大家大概觉得有点陌生,但是谈起“六尺巷”的典故,我们就对张英的形象和为人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话说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与地方官员打招呼“摆平”邻居。张英见到家书,立即修书一封示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中只有这样一首绝句诗,却鲜明的说出了自己的立场和对争执对解决方式。家人见书后领悟其意,主动与邻居修好,并在争执的地基在线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学习张家退地三尺,建宅置院,由此预留出了一条六尺巷,既标炳了美德,又方便了路人。争执解决不了的问题,谦让使其得到了最好的处理,这条标榜着谦让恭处的邻里美德的六尺之巷为后人不断演说,这段故事亦被载入了《桐城县志》。熟悉清宫剧的人都应该认识大名鼎鼎的张廷玉,热播的清宫剧《康熙大帝》、《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中都有其佐政的身影。张廷玉(1672-1755)为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张廷玉即是张英之次子,父子皆为清朝名臣。张英心性淡泊致远,为官清廉,为人克己,家风淳朴坦荡,不止张英本人,他的后代都颇有作为,六子中四子均显贵,次子张廷玉自不必说。长子张廷瓒为康熙十八年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三子张廷璐,官至礼部左侍郎。五子张廷,雍正元年进士,官工部右侍郎,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主江西乡试。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是张英家族的繁盛。张英(1637-1708)是桐城人,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康熙三十八年,授张英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四十年张英获准退居乡里时,康熙御书“笃素堂”匾额相奖,以示赞许。张英卒时,入祀贤良祠,以表彰其功德。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康熙年间桐城派已经兴起。人杰地灵,张英作为桐城知名人士,博学儒雅,其学养深厚在其书法作品中可见一斑。其书法立轴为水墨绫本,品相完好,书法作为古代笔墨传承和文化发展的载体,是延续文化慧命的重要对象。
张英在书法中写道:“驻辇金陵王气浓,时当狝狩不妨农,山川旧识龙蟠险,城头欣看凤迹重。六代烟云供染翰,千秋江汉待朝宗,翠华不遗传清跸,南国苍生忧圣容。”落款“扈从恭纪之一,书为长翁老父母宗翁正,皖江弟英”,“扈从”就是随从的意思。张英为人正直,书法中亦有一股刚正不阿之气,其书法行笔中正,字里行间气息潇洒散淡,正是书如其人的体现。
该书法乃是收藏家苏乃刚旧藏,倩旧王孙溥儒题跋。苏乃刚又名苏建质,福州人,早年服务于上海海关,后赴台湾。他雅爱书画收藏,赴台后与溥儒私交甚笃,其妻温碧英也因此投入寒玉堂的门墙。
溥儒在诗堂题跋道:“岁在壬辰夏日,海上客舍获观张文端公墨迹,谨按:公字敦复,号乐圃。康熙进士,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入直南书房,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端。书法虽近思翁,而有垂绅正笏之象,如对前贤,弥怀仰止。后学溥儒敬识。”作为爱新觉罗的皇室子孙,溥儒的字里行间充满敬佩仰慕之意,亦有对故国对追怀之情。有时候看待文化问题,需要结合历史去追索,挖掘其深层含义和研究价值,正因如此,书法间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就更加深厚和沉淀了。
拍卖会名称 201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书画·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