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拍卖会 --- 静观—历代造像专场
1031 铜自在观音(错银错红铜)
上件拍品 下件拍品
图 录 号 1031
拍品名称 铜自在观音(错银错红铜)
尺寸(CM) 高9.8cm
作者/年代 -- / 11/12世纪
质地/形式
钤印/款识 /
估价 800,000-1,200,000
备注 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约750-1200年)传承十八世,历经五百年之久,对佛教的发展贡献颇巨,使印度佛教达到最后的顶峰。比哈尔和西孟加拉佛教寺庙和大学发展成为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研究中心。至12世纪末,伊斯兰的军队征服了整个东北印度,帕拉王朝走向覆灭,佛教也在印度彻底灭亡。帕拉王朝的佛像艺术成为了印度佛造像艺术的最后一抹辉煌,这些幸留下来的精美造像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观音呈游戏坐姿,双手结说法印,身体两侧各有一茎莲花绕臂悠然而上,富有生命力。面容安详恬淡,宽额深目,具有南亚人的相貌特征。身体呈三折姿式,显得婀娜柔美。上身配饰项链、钏镯,下身着长裙,并装饰帕拉造像常见的梅花点。下承仰覆式莲座,精致的莲瓣、饱满的连珠均为帕拉造像的典型样式。观音以精炼的合金铜铸造,双眼及白毫嵌银,嘴唇嵌红铜,背面与正面同样细致地塑造,反映出帕拉造像高超的工艺水准,以及匠师铸造此像时的虔诚用心。该像高9.8厘米,和谐的身型比例与优美动感的姿态均彰显着帕拉造像的不凡魅力,无疑为帕拉造像成熟时期的一件绝佳作品,十分难得。
在喜马拉雅艺术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帕拉造像受到藏家的普遍青睐,在拍卖市场上屡创高价。华艺国际2016年春拍曾推出一尊精美的帕拉骑狮文殊像,创下人民币4,657,500元的高价,本场拍卖中的这尊同样精巧华丽的帕拉王朝观音坐像,同样值得藏家珍视。

参阅:
1.观音菩萨,11世纪,菩提伽耶博物馆藏品;
2.度母,11世纪,达卡博物馆藏品;
3.印度国家博物馆藏品;
4.帕拉文殊菩萨,12世纪,拉萨大昭寺藏品;
5.文殊菩萨,美国亚洲学会收藏。

斯瓦特珍品再现
——沉淀了千年时光与信念的观音妙相
  斯瓦特造像的历史及影响

历史上,古印度西北部作为中亚地区通往印度的走廊地带,一直是许多游牧民族迁徙、征战及建立王朝统治的必争之地,由此也带来不同民族、文化及信仰的交融,这使得西北印度的艺术活动从公元1世纪到13世纪呈现出活跃的局面,产生了具有希腊罗马传统的犍陀罗(Gandhara)风格,以及承其渊源发展而来的斯瓦特(Swat)风格和克什米尔(Kashmir)风格等。
斯瓦特河谷沿兴都库什山印度河的支流,旧时位于犍陀罗地区北部,相当于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及阿富汗东部地区。有人说,天堂掉落了一角,落到地上便是斯瓦特。这一块得天独厚的美丽土地,自古便是佛教圣地。在梵文中,斯瓦特被称作Udyana(Uddiyana),意为花园,汉译乌苌、乌仗那、邬坚等等。
据记载,斯瓦特是印度晚期密教——金刚乘的发祥地,在印度晚期密教中声名显赫的因陀罗部底大师就是此国的国王,并传为金刚乘的创始人,8世纪来到西藏传法的莲花生大师就是他的儿子。
莲花生大师是藏传佛教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这位来自乌仗那的大师于公元8世纪将佛教由斯瓦特传入西藏。斯瓦特地区成为了佛教传统的圣地,众多朝圣者相继前往。中国古代高僧法显、惠生、玄奘、慧超及使节宋云、王玄策等都曾来到这里朝圣,西藏的邬坚巴•仁钦贝等许多大师也长途跋涉到斯瓦特朝拜,同时,斯瓦特的高僧大德和使臣也络绎不绝地前往中国传教。那些西行求法的僧人为我们留下了详细的文字记录。法显记载那里“佛法甚盛”“凡有五百僧伽蓝,皆小乘学”;宋云和惠生到乌仗那时,那里已是大乘佛教的中心,他们在那里巡礼了龙王寺、陀罗寺等多处圣迹,在佛陀投身饲饿虎的遗迹处建立佛塔,回国时,还携回了170部佛经,均为大乘妙典;玄奘到乌仗那时,所见情景与法显时已有不同:“夹苏婆伐窣堵河(今斯瓦特河),旧有一千四百伽蓝,多已荒芜。昔僧徒一万八千,今渐减少,并学大乘,寂定为业”,还详细记述了众多佛教圣迹,如忍辱仙遗迹、如来足迹、摩诃伐那伽蓝、上军王窣堵坡等等。11世纪初,伊斯兰的入侵使斯瓦特这个活跃的佛教艺术中心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辉煌了许多世纪的佛教从此消亡,只剩下若干遗迹供后人凭吊。
由于斯瓦特与西藏地区的频繁往来,斯瓦特造像源源不断地被带进西藏。自元至清,随着大量西藏僧人入贡和朝觐,西藏的一些斯瓦特佛像又被作为贡品带进京城的皇宫内院,如今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数十尊精美的斯瓦特造像,即缘于此。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法国集美博物馆等世界各大博物馆中也有斯瓦特佛像收藏。

斯瓦特造像的艺术特色
6世纪之前,斯瓦特地区的佛教造像主要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犍陀罗地区因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而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佛教随后不久也传入此地区,两种文化的影响在1世纪至5世纪的犍陀罗艺术上得到体现,尤其是石雕艺术造就了佛像艺术史上希腊罗马式美学的经典。5世纪中叶,犍陀罗地区的佛教中心在嚈哒人入侵时遭到破坏。
犍陀罗之后,由于笈多王朝控制了该地区,造像核心地点从犍陀罗转移到斯瓦特,佛教继续在斯瓦特地区繁荣发展。笈多王朝时期,斯瓦特河谷的金铜佛造像仍然延续犍陀罗艺术风格,自6世纪起,开始向独立的艺术形式发展,造像既吸收了犍陀罗、笈多艺术风格,又与中亚艺术结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斯瓦特风格。这一时期的斯瓦特造像已经不满足于犍陀罗艺术那种单纯的叙述和写实手法,开始追求装饰效果,造像变得更庄严,更具宗教神秘性。其造像在工艺技术上出现了新的发展,例如错金银镶嵌眉间白毫和双眼等,这种地域风格一直持续繁荣至10世纪,与后来的喀什米尔风格接近,并且对中国西藏西部地区造像具有深远影响。
斯瓦特造像大多采用铜铸、所用铜质皆为掺锌的黄铜。一般是整体铸造,无分铸焊接现象。铸完后进行抛光处理,看上去圆润锃亮。不鎏金,擅于运用镶嵌工艺。佛像的脸较长,鼻子较高,其五官、四肢、衣纹等都有自然写实、符合运动规律的特征。衣褶甚多,胸部以下呈不均匀U形分布,整体给人衣质厚实之感。

斯瓦特莲花手观音像赏析
在华艺国际2016秋拍中推出的一尊7至8世纪释迦牟尼像,可以称得上是斯瓦特造像艺术成熟时期的巅峰之作,最终以人民币3680万元的高价成交,反映了市场对斯瓦特造像的高度认可。今年春拍,我们有幸再次征集到一尊堪称国家级博物馆藏品的斯瓦特造像,继续在《静观》专场中推出。
这尊莲花手观音像以合金铜铸造,眼睛错银,嘴唇错红铜。此像的铸造工艺十分精湛,遵循的是7至8世纪时斯瓦特地区业已定型的传统。观音头戴高大而精美的宝冠,宝冠正中端坐阿弥陀佛,是其身份的标识,束冠缯带自然垂下,头发分成两绺垂于两肩,富有写实性。观音面庞丰满,双眼嵌银,眼型为杏仁眼,强调眼睑,眉毛高挑,鼻梁宽厚,嘴唇嵌红铜,神态安详平和,略带喜悦之情,面相具有斯瓦特佛像的典型特征。游戏坐于高台上,右手上扬置腮旁,作沉思状,表现处于冥想状态的莲花手观音,左手牵一茎莲花于肩旁绽放。观音佩饰耳珰、项链、臂钏、手镯等,精美而大气,其胸部肌肉线条的表现十分精彩,为斯瓦特造像的典型特征。观音肩上的帔帛顺臂而下,线条婉转流畅,富有美感,下身长裙的褶皱细密均匀,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技艺,依稀可见延续了犍陀罗造像艺术的特征。像背也塑造得一丝不苟,过去应有单独铸造的背光,由像背上部的榫头固定。
观音坐于由蒲团、高台阶与莲座组成的底座上,以细密的阴刻线表现莲梗,下面的双层覆莲瓣饱满舒展,尖尖的莲瓣是斯瓦特造像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但与常规的斯瓦特莲座不同,此像的莲瓣并非直接落地,其底沿台阶既加强了莲座的稳定性,又增加了佛像的庄严肃穆之感,并且錾刻梵文题记。整体造像安定凝重,一定程度上仍保留着犍陀罗造像的遗风。
斯瓦特造像古朴典雅,独具特色,艺术性极高,而存世量稀少,在世界佛教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具收藏价值。这尊莲花手观音思维坐像身躯凸显,造型饱满,姿态生动。表现手法简练,注重远观效果,立体感很强,细部刻化恰到好处,艺术性极高,在同类型同题材造像中,其精美程度无与伦比。在目前存世的斯瓦特造像中,莲花手观音的题材相对少见,对比公私收藏中的同类造像,该像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历经一千多年的供奉流传至今,品相如此则更加难得。该像来源清晰,有过多次出版和展览记录,从精美程度、稀有程度、年份、品相等诸多方面来看,均为十分难得的珍品,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值得藏家重点关注。

斯瓦特
黄铜合金 嵌银嵌红铜 单体浇铸
这些塑像具有典型的斯瓦特(今巴基斯坦境内)作品特点。斯瓦特河谷沿兴都库什山印度河的支流,旧时位于犍陀罗国北部,相当于今巴基斯坦西部及阿富汗东部地区。斯瓦特所在的犍陀罗地区因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而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佛教随后不久也传入此地区。两种文化的影响在一世纪至五世纪的犍陀罗艺术上得到体现,尤其是石雕艺术吸收了希腊罗马式美学特色,面庞英俊,身披衣纹繁缛的通肩式僧衣。五世纪中叶,犍陀罗地区的佛教中心在嚈哒人入侵时遭到破坏,不过佛教继续在斯瓦特北部地区繁荣发展,此地也因其后涌现出的诸如莲花生等佛教密宗大师而名声大振。贸易主道将斯瓦特和小勃律和克什米尔地区联系起来。时至七世纪,克什米尔已成为Karkhota 王朝统治时期的重要文化中心,这一地区制造的佛像融合了犍陀罗和西北印度的美学传统,体现笈多与后笈多这一黄金时代的美学特点,强调体态优美、薄衣贴体、面庞俊美及嘴唇丰满。这三种风格的造像,以各自独特的姿态映现出犍陀罗风格向笈多风格的转变。这种过渡性正是七至九世纪斯瓦特造像的艺术特色。
此尊莲花手观音结舒展姿坐于莲座上方的垫子上,莲座下方有台阶,并錾刻有梵文。右手高举于头部,左手持一株莲花开于左肩,呈沉思状。身披窄窄的帔帛,搭过他的双臂,左肩斜披修行带。腰系长长的腰带,右腿放在折迭的裙褶上。佩戴有耳环,并在手腕和臂都饰有钏环,头戴精美花冠,冠上居于显要位置的为阿弥陀佛。此尊莲花手造像技法流畅的刻画出健美的身材与优雅的体态,略微强调胸部的肌肉线条。此造像的比例与姿态符合西北印度斯瓦特地区七至八世纪流行的样式。极具特色的舒展宽阔、瓣尖较钝的莲瓣正是这一时期在斯瓦特地区非常流行。此尊造像的艺术风格与现存布达拉宫的斯瓦特造像保持一致。
-- 国际著名西藏艺术研究学者 艾米·海勒博士
拍卖会名称 2017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静观—历代造像专场
合作伙伴
中国嘉德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保利
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翰海
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匡时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西泠拍卖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广州华艺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中国文物信息网 中国文博网
中国国家文物局 中资源_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1995-2012 n21ce.com Powered by 北京世纪易格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2011126 62011128
京ICP备12018084号-1